萬里接力 聯通天地
10月16日淩晨,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成功將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在這成功的背後,凝結著天南海北無數中國航太一線測控人的心血。
東風站:傳好載人航太測控“第一棒”
東風站是距離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最近的測控站,是能夠最早對神舟飛船實施測控、為航太員與地面工作人員聯繫搭建通道的地方,是載人航太“第一棒”測控站。東風站只有最早發現、捕獲目標,並進行有效測控,才能把測控的接力棒交給後面的測控站。這猶如接力賽跑,有絲毫閃失都會影響航太發射的全局。
已參加工作11年的東風站負責人席磊磊告訴記者,像這樣的航太任務他已參加了好幾次,每一次都全力以赴。從文書擬定、方案學習到流程演練、預案完善,每個環節他們都反覆驗證,每個細節都嚴格把關,“我們要盡最大努力,把最充分的測控手段做在地面,把余量留在天上。”席磊磊説。
“發現目標”“開始跟蹤”“雙捕完成”……飛船升空後,分系統指揮員李登鑫喊出密碼,信道崗位李睿的上下行信號穩穩保持。當任務成功的消息傳來,整個機房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遠望3號船:護送神十三精準入軌
作為此次任務的海上接力測控唯一一棒,遠望3號船為飛船精確入軌提供了關鍵測控支援和數據通信保障。
火箭升空飛行約10分鐘後,遠望3號船在任務海域及時發現並成功捕獲目標,船載航太測控設備迅速接收到飛船遙測信號,同時對飛船開展測量工作,快速、準確、高效地向北京航太飛控中心發送數據。整個海上測控過程持續約7分鐘,為飛船正常運作和通信暢通提供了重要支撐。
“此次任務是遠望3號船在神舟十號任務後時隔8年又一次參載入人航太任務,設備、人員都有較大變化。”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總工程師劉冰説,“為消除一切問題隱患,我們將載人航太品質標準嚴格落實到任務準備各個環節、各個要素,嚴密開展技術準備工作,不斷優化設備參試策略,確保此次任務的精準可靠、圓滿成功。”
“本次任務中,遠望3號船主要承擔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入軌段遙測、外測、遙控、數傳和話音等任務。任務過程中,我們及時準確發現並捕獲目標,快速建立了天地測控信道,有效確定飛船運作軌道,圓滿完成了既定任務。”遠望3號船副船長劉曉祥告訴記者,遠望3號船是我國自主設計和建造的第二代遠洋航太測控船,20多年來遠涉重洋50余次。本次任務是遠望3號船今年第4次執行海上測控任務。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護航飛船“雙保險”
火箭飛行約10分鐘後,大屏實時畫面與遙測數據同時顯示船箭分離,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軌道計算崗位科技人員立刻投入到緊張的計算中。很快,飛船初始軌道與分離點參數便計算完成,相關數據同步傳至北京中心並實現比對,為判斷發射任務圓滿成功提供關鍵數據支撐。
“針對此次任務的新情況、新特點,中心通過改進中心電腦系統,優化軌道計算模式,實現了對載人飛船初始軌道以及分離點參數的快速計算,盡最大可能確保時效性。”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正高級工程師楊永安告訴記者,在載人航太任務中,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作為軌道計算備份中心,在測控通信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與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共同負責對航太器發射入軌、在軌運作等階段進行精準跟蹤監視與計算分析,“完成計算後,兩個中心需通過數據比對,確保兩者計算結果在誤差允許範圍以內,才能實時判斷飛船的軌道數據、運作工作狀態、返回艙落點等資訊。”楊永安説。
“‘備份’是世界航太界通用的國際慣例,可為載人航太任務的測控工作設置牢固的‘雙保險’。”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總工程師楊開忠介紹,目前,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對近地軌道航太器的測量精度已達到了釐米級。在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測控任務中,中心計算出的返回艙理論落點與實際落點相差僅不足百米,刷新了載人飛船返回艙落點預報精度新紀錄。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16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