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評論丨做好“引用聚留”,助力人才強國建設
評論員:劉新月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進入新發展階段,融入新發展格局,人才的重要性和戰略地位更為突出,不論是鄉村振興還是經濟社會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和助力。我們要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實現人才強國,就必須要做好人才的“引用聚留”。
以識才的慧眼,形成“近悅遠來”的引才格局。人才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當前,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更加渴求矢志愛國奉獻、勇於創新創造的優秀人才。相關部門要廣泛收集當地對人才的剛需,把準當地發展方向、産業類型、瓶頸制約,掌握人才的技能專長、成長需求、性格特點,瞄準“需”處發力、緊扣“需”處供給;要拓寬視野、樹立戰略眼光,主動拆除引才“圍墻”,降低“門檻”,開闢“綠色通道”,在人才的培養選拔上打破常規、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另外,各地要既向外引才借智“擴大增量”,又注重本土人才培養“盤活存量”,實現高層次人才、中端人才、基礎性人才政策全覆蓋。
以容才的雅量,搭建“人盡其才”的用才舞臺。“為政之要,莫先於用人”,如何讓人才成為促進當地高品質發展的“驅動力”,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各地要讓引進的人才“盡其才”,提高黨管人才的水準,建立健全科學的評價機制、公平的分配機制、合理的流動機制。堅持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把好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環節,充分釋放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構建人才“生態圈”;要大膽使用人才,結合人才專業背景和技能,將人才分類安排到急難險重崗位去鍛鍊與磨煉,成長為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優秀人才。
以愛才的誠意,打造“幹事創業”的聚才平臺。要搭建人才平臺,讓人才成為主角。各地可以通過返鄉人才座談會、鄉賢人才交流會等方式,聽聽人才的意見建議,擴大地域發展視野。同時,促進院企合作,提供實習基地,搭建起人才交流的橋梁。幹事平臺的高低,直接影響人才的流向及流量,特別是高端型人才,較為看重有沒有合適的平臺,使其施展才華、實現人生抱負的機遇。相關部門要做好配套保障,建立健全合理的人才發展機制,尊重人才,禮遇人才,解決後顧之憂。
以育才的良方,營造“拴心留才”的良好生態。當前我國各個城市相繼出臺一系列引才政策,旨在吸引人才落戶城市,為城市發展創新增添活力。如何優化人才生態環境才是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長久之計。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創新合作模式、提高服務水準、美化城市環境,為人才創業就業搭建平臺、生産生活創造條件,使各種人才進得來、留得住、幹得好,讓廣大人才更有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就要加強對人才的黨性教育,培養一批有家國情懷的高素質人才。把黨性教育和紅色革命教育作為強化人才政治引領的重要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人才的政治認同,加快建設人才高地,讓人才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高昂的鬥志,立足本職、創先爭優,弘揚發展大國之風,為社會建設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