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的非遺情結
編者按 9月13日至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省榆林市考察期間,來到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産陳列館,觀摩石雕、綏德平安書、剪紙、民歌、泥塑等展示,對當地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表示肯定。我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源於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實踐,涉及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跟隨總書記的足跡,一起來重溫這些珍貴畫面和總書記的重要論述!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産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
2021年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陜西省榆林市考察。這是14日上午,習近平在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産陳列館,同群眾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2021年9月13日至1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産陳列館考察。陳列館外,正在進行陜北秧歌表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綏德是黃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豐富,孕育發展了優秀民間藝術,展現了陜北人民的熱情、質樸、豪邁。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2020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的回信中指出:“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希望中國戲曲學院以建校70週年為新起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020年10月12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在潮州古城的廣濟樓上展廳裏,總書記察看潮州非遺文化作品,觀看非遺項目傳承人代表的現場製作演示,並同他們親切交流,了解潮州傳統技藝傳承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以潮繡、潮瓷、潮雕、潮塑、潮劇和工夫茶、潮州菜等為代表的潮州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産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加強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在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中國項目中,少數民族的佔到三分之一。每次來到民族地區,習近平總書記都對當地富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熱情點讚。
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甘肅考察。這是19日下午,習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察看珍藏文物和學術成果展示,了解文物保護和研究、弘揚優秀歷史文化情況。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敦煌文化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源遠流長不斷融會貫通的典範。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指出:“要加強對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支援和扶持,加強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19年7月15日至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並指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書記來到赤峰博物館,了解紅山文化等史前文化發掘保護情況和契丹遼文化、蒙元文化等歷史沿革。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起源於中國蒙古族和藏族民間,流傳于蒙古族、藏族等民族聚居區,與《江格爾》《瑪納斯》並稱中國少數民族“三大英雄史詩”。習近平總書記觀看了《格薩(斯)爾》説唱展示,並同《格薩(斯)爾》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親切交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多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華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支援和扶持《格薩(斯)爾》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培養好傳承人,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不斷鞏固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2016年5月23日至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來到黑龍江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參觀了赫哲族民俗展,觀看了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赫哲族伊瑪堪説唱教學。赫哲族伊瑪堪説唱是中國東北地區赫哲族一種特有的口頭傳統表達形式。伊瑪堪的演述人在沒有樂器伴奏的情形下即興敘事,並運用不同的唱腔和曲調刻畫不同的人物和情節。習近平總書記讚揚赫哲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特別是漁獵技能高超、圖案藝術精美、伊瑪堪説唱很有韻味。
在2014年9月28日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向各族人民反覆講,各民族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各民族要相互欣賞、相互學習。把漢文化等同於中華文化、忽略少數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缺乏認同,都是不對的,都要堅決克服。”“在‘星光大道’、‘中國好歌曲’等電視節目中,少數民族選手的表演,原汁原味原生態,深受觀眾喜愛。那些認為少數民族文化落後、看不起甚至主張任其消亡的看法是錯誤的。‘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不讓一個民族認同本民族文化是不對的,認同中華文化和認同本民族文化並育而不相悖。當然,繁榮發展各民族文化,要在增強對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上來做,對本民族歷史堅持正確的觀點,不能本末倒置。少數民族文化塊頭小,抵抗市場經濟衝擊的能力弱,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産流失嚴重,不能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講弘揚和保護各民族傳統文化,不是原封不動,更不是連同糟粕全盤保留,而是要去粗取精、推陳出新,努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
把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的一件大事。近年來,多地依託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創新非遺産業,傳承民族文化,為群眾脫貧增收拓寬門路。江蘇徐州潘安湖街道馬莊村的中藥香包,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的“唐昌布鞋”,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的炒制龍井茶……在地方考察調研時,總書記多次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産業項目表示肯定。
2021年6月7日至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青海考察。這是7日下午,習近平在青海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設計部門考察。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2021年6月7日至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期間,來到位於西寧市城中區的青海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考察調研。在生産車間,總書記察看原材料、生産流程、産品展示,了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加牙藏毯手工編織技藝的保護傳承,對企業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表示肯定。在企業檢測、設計部門,總書記仔細觀看産品耐磨度測試、産品設計圖樣,詢問産品銷路和企業創新發展情況。總書記強調,推動高品質發展,要善於抓最具特色的産業、最具活力的企業,以特色産業培育優質企業,以企業發展帶動産業提升。
2021年2月3日至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考察調研。在以苗族為主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化屋村,總書記走進扶貧車間,了解發展特色苗繡産業、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等情況。總書記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繡既傳統又時尚,既是文化又是産業,不僅能夠弘揚傳統文化,而且能夠推動鄉村振興,要把包括苗繡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好、發展好。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重在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涵養文明鄉風、凝聚民族精神。在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深入挖掘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産。要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産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讓我國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在新時代展現其魅力和風采。”
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深厚情結,讓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用心、用情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産,挖掘其豐富內涵,使之綻放出更加迷人的時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