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進入全運會的地擲球
光明日報記者 王東
十四屆全運會群眾比賽項目——地擲球,雖然被大眾了解的程度遠不如正式比賽項目,但卻創造了全運會的“三個首次”:首次進入全運會;代表團和技術官員首次入駐全運村;首次採取聯合辦賽模式。這些也充分體現了本屆全運會群眾賽事和競技項目“同規格、同標準、同待遇”的特點。
地擲球是一項古老而又年輕的運動,源自古埃及牧羊人投石管理羊群的活動,20世紀80年代國際奧會正式承認地擲球為奧林匹克推廣項目。1984年,我國引進並開展了該項目,經過30多年的推廣和發展,現已成為廣大群眾喜愛的一項體育運動。
本屆全運會上,地擲球項目決賽共設置大金屬地擲球(包括男子準確拋擊、女子單人連續拋擊、女子雙人連續拋擊)、小金屬地擲球(混合三人賽)和塑質地擲球(男子三人賽、女子三人賽)、草地擲球(混合三人賽)4個分項7個小項,共産生7枚金牌。賽事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9月15日至17日,舉行大金屬地擲球、小金屬地擲球、草地擲球比賽;第二階段從9月19日至21日,舉行塑質地擲球比賽。
據介紹,塑質地擲球的打法與冰壺相似,只不過冰壺是一個固定的中心,塑質球是以小目標球為中心,而且這個中心是可以移動的,所以戰術更多變,觀賞性更強。
來自陜西代表隊的高衛向記者介紹,參與地擲球運動36年的他,見證了地擲球運動的發展。他説:“這個項目在我國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作為一項適合群眾參與的運動,地擲球老少皆宜,適合各個年齡段人群。這次地擲球被列入全運會項目,我感到非常開心,能參與全運會的比賽,我更是感到非常自豪。未來,我希望通過全運會的帶動,能讓地擲球項目發展得更好,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地擲球運動中。”
地擲球非常講究技巧和技戰術,要想打好還得費一番功夫。山西隊選手任曉波表示:“地擲球要想取得好成績,戰略戰術非常重要。根據小球距離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技戰術打法。若小球距離較近,直接擊球即可;若小球距離較遠,就需要拱球。如何發出弧線球,需要選手具備很強的技巧和手感。”
廣東隊領隊劉和龍告訴記者,他很早就接觸和練習地擲球運動,經過多年的推廣普及,現在地擲球愛好者已經遍佈了廣東各個行業。正在訓練的廣東隊選手郭志榮對記者説:“這次地擲球首次進入全運會,讓這個古老又年輕的項目進入更多人的視野,也給了眾多愛好者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
本屆全運會群眾比賽地擲球決賽場地在西安體育學院含光校區,西安體育學院作為中國擲球運動學院所在地,在國內率先成立了大學生球隊,並設置專業教研室由專職教師任教,加強了地擲球項目的人才培養和理論研究。據了解,由西安體育學院培養出來的運動員在國際大賽上曾奪得40多次冠軍。
《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20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