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當現代城市治理新樣板
31年,經濟增長超216倍。浦東,從阡陌農田到現代化新城,繁華只是它的其中一面。走進街巷深處,會發現更多浦東的改革改變——公共服務15分鐘可達、200多個事項家門口辦理、智慧城市建設提速……
如今,按照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要求,在探索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準的道路上,浦東引領潮頭。
城市智慧治理 監管全面高效
一家超市剛在路邊支上地攤,馬上就被春暉路點位的智慧設備發現——“春暉路某超市出現跨門經營現象,請及時處置。”資訊第一時間推送至附近城管隊員的移動終端,隊員們迅速前往處置;
颱風“煙花”剛登陸,內河水位、雨量、立交下積水深度等數據就已收集完畢,並實時更新、動態監測、智慧分析、快速預警。
佔道經營、垃圾成堆、環境污染……這些典型的“大城市病”,浦東作為上海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區,如何破題?把紛繁龐雜的治理資訊歸攏統一,打造一個城市運作智慧管理平臺,浦東新區首創並交出這一答卷。
走進浦東新區城市運作綜合管理中心,大螢幕上,城區全景清晰呈現。“通過綜合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與物聯網、視聯網、數聯網等設備對接,我們鋪設並完善了城市管理的智慧化平臺。不論是公共安全、建設交通,還是綜合執法、應急管理,‘城市大腦’都能迅速發現異常並推送解決方案。”浦東新區城運中心負責人説。
這是更全面的治理——打開管理界面,全區實有人口、安全隱患、軌道交通、消防井蓋、電力設施等資訊一應俱全。據介紹,平臺實現了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形成了全覆蓋、全天候、全過程、平急結合的城市運作綜合治理體系。
這是更高效的治理——智慧管理延伸到村居一線、百姓身邊,整合基層幹部、志願者、樓組長、治安等多方力量,打通部門、層級、區域間聯勤聯動的阻隔,且問題發現、上報、處置都可用手機完成。龍馥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左櫻説:“以前遇到業主私拆承重墻等問題,得找多個部門處理,協商完至少三五天,現在當天就能解決。”
這是更智慧的治理——智慧發送電力能源指數預警,智慧判斷違法違規經營,智慧抓取違法船舶、車輛超載資訊等。歷經2018年的1.0版、2019年的2.0版,系統去年進化到3.0版,擁有更強的智慧比對和系統推算能力。
“這一智慧管理系統整合區塊鏈、5G等最新技術,城市運作體徵由原來的43項拓展到100項,形成57個應用場景,數據資源、治理要素得以全息全景呈現,能夠更智慧、更精細地感知這1200多平方公里大地上的資訊。”浦東新區城運中心負責人説。
小事不出村居 提升基層能力
居村委會是社會治理的第一道門。開居住證、辦社保等業務往往分散在居村委會不同的辦公室,有的還要往上級找。老百姓辦點事,難免問一大圈、進不少門、跑多趟腿。
如何更高效解決?走進浦興路街道長島路“家門口”服務站,兩名“全崗通”社工就迎上來,不論是黨群、就業、居住、救助,還是其他社區業務,一開口,統統當場辦。“我們的社工就像全科醫生,絕大多數問題都能一站式解決,居民再也不用四處跑了。”長島路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李秀勤説。
“不僅能辦事,服務也更貼心。”長島路居民區老人陸鳳珠喜笑顏開,“服務站現在還有健康小屋,看個小病也不用跑大醫院排隊。”
這是浦東新區推廣“家門口”服務體系的一個寫照。去年,浦東所有居村委會都建立起“家門口”服務。一方面,居村幹部下樓辦公、共用工位,騰出大量空間,提供醫療衛生、文化活動、議事協商等公共服務;另一方面,各類業務整合到前臺,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辦成事。這一服務體系究竟為基層治理帶來哪些轉變呢?
麻煩事,省心辦。鄭先生家住金橋新村長島小區,以前辦醫保得到幾公里外的街道受理中心,因殘障行動不便,跑一趟要幾十分鐘。若是不懂辦事流程、忘帶材料,還得辛苦好幾趟。“現在小區就能辦,全部不到10分鐘,太方便了!”他笑著説。
浦東新區地區工作黨委書記倪倩介紹,“家門口”服務站(中心)已遍佈全區1308個居村委會。此外,還建成1343個居村聯勤聯動站,把公安、城管、市場監管等一線力量下沉到小區,使居民辦事更省心。國家統計局浦東調查隊的一項調查顯示,滿分10分,“家門口”服務群眾滿意度高達9.41分。
遠端事,網上辦。一天晚上,一名年輕媽媽焦急地找到陸家嘴街道東園一村“家門口”服務站:“孩子生病要去醫院,可就醫記錄冊用完了,這裡能換嗎?”在值班社工幫助下,她用“一網通辦”24小時自助服務終端,不到3分鐘就拿到新的就醫記錄冊。
為實現“讓群眾只跑一次”,浦東新區給所有“家門口”服務站(中心)配備了高拍儀、讀卡器、掃描槍、列印機、攝像頭等“五件套”智慧設備。“有了‘五件套’,118項社區服務可以遠端辦,在便民、防疫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浦東新區民政局副局長徐紅説。
繁瑣事,精簡辦。基層幹部負擔最重的工作是填報各種表格、臺賬。“家門口”服務實現數字化轉型,作業系統有模糊搜索、語義分析等新技術,免去了重復填表格、手動記標簽、大量寫文字的繁瑣。“居民姓名、地址、身份證等資訊,現在可多事項共用,不用重復填。”周浦鎮沈西村村幹部王燕説,以前她得登錄10多個區級系統,同樣內容得填十幾次,現在錄入一次就行。
“2020年研發的‘家門口’智慧化工作平臺,把原先的178張電子錶單精簡為45項常態任務,填報量減少80%。”浦東新區地區工作黨委副書記朱敏説,這極大節省了基層幹部精力,可以更好地為民辦實事。
服務近在身邊 塑造品質生活
“走過爛泥渡路,行人沒有好衣褲”,上海浦東展覽館裏,一張1996年攝的浦東爛泥渡路的照片,弄堂之破舊刺人眼目;照片下面,則是2016年的陸家嘴綠地中心,但見水清岸綠,湖中倒映著東方明珠塔的倩影。若不是照片的背景相同,你很難相信這竟是同一個地方。
“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浦東始終堅持“財力有一分增長、民生就有一分改善”,從阡陌農田、工業銹帶,到今天宜居宜業的現代新城,浦東的發展紅利,融進了每個人的幸福生活。
7月8日,浦東美術館開館,迅即成為新的文化地標。“開館20多天,客流量每天保持3500人的滿員狀態。”陸家嘴集團總經理徐而進説。這塊黃浦江邊位置極佳的商業用地,正位於寸土寸金的上海小陸家嘴核心區。
拿出“黃金寶地”的,不只是陸家嘴。新開的上海天文館,既能聽星空音樂會,又能看“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走進世博園,佔地2平方公里的世博文化公園正抓緊施工,這是上海城區最大的沿江公園。
科思創中國區總裁雷煥麗興奮地説,“過去很多人只把這裡當工作打拼地,隨著各類配套設施日益齊全,浦東正成為富有生活氣息、充滿活力、宜居宜業的地方。”據統計,2018年以來,浦東522個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缺配項全面消除,各類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增加。截至去年,已建成養老機構1656個、體育場館4438個、文化場館1418個。
既有發展大手筆,也有民生小事情。中午11點,長島路居民區“家門口”服務站飯堂菜香撲鼻,幹煎帶魚、紅燒豆腐等10多樣菜式惹人眼饞,5張餐桌坐得滿滿噹噹。“每天換花樣,10塊錢就吃好。”居民馬國宏説,不光社區老人愛來,小區居民乃至附近上班族也常來,“幾步路就吃上實惠飯。”
以家為中心,步行或騎行15分鐘,小孩上學、老人養老、體育健身、買菜購物等生活服務統統搞定,這便是浦東新區于2020年底全面完成的“15分鐘服務圈”。
“這些民生小事情看上去不起眼,卻實實在在反映了一個城市對普通居民的友好程度,反映了城市的‘裏子’和溫度,反映了城市管理、為民服務的用心程度、精細程度。”浦東新區主要負責人表示,浦東要在更高起點上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不僅要做好改革開放大文章,也要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準,做好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這樣有感受度、溫暖度的民生事,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開創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新局面。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15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