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習近平多次提起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什麼?

2021-07-10 09:40:00
來源:學習小組
字號

  7月6日晚,在有來自160多個國家的500多個政黨和政治組織的領導人參加的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旨發言中指出,中國共産黨將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貢獻。

  7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併發表主旨講話。圖源:新華社

  中國式現代化,這是繼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後,不到一週時間內習近平第二次提及這一關鍵詞。在慶祝大會上,習近平強調,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這條新道路“新”在哪兒?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要實現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人口規模巨大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

  習近平強調,“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必須抓好經濟社會建設,增加社會的物質財富。”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最大發展中國家,如此巨大的人口體量進入現代化,在世界上前所未有。

  脫貧攻堅是底線任務。新中國成立時,中國處於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行列,到1978年,貧困人口規模仍有7.7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大地打響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戰,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在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的重要時刻,習近平莊嚴宣告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

  推進城鎮化是必由之路。新中國成立時,中國絕大部分人口生活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産,城鎮就業機會匱乏。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也提高了人民收入,全體人民共用了城鎮化成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截至2020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超過60%。

  中國式現代化致力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80%的人口是文盲,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僅有35歲,社會保障幾乎為空白。中國不斷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也是人口素質顯著提升、民生福祉不斷增進的過程。當前,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4.4%,每人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7.3歲,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基本特徵

  習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

  富裕是各國現代化追求的目標,但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是共同富裕。理論和實踐均已證明,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絕不能出現“富者累鉅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凸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豐富了人類現代化的內涵,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在一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必須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具體要求:到2035年“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準差距顯著縮小”“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些論述,指明瞭實現共同富裕的前進方向,描繪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宏偉藍圖。

  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文件,支援浙江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在浙江已有成功實踐的基礎上,探索破解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徑,為全國推動共同富裕提供“省域範例”。

  “兩個文明”相協調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習近平強調,“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

  中國式現代化強調“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克服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先天性弊病。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求物質生活水準提高、家家倉廩實衣食足,而且要求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人人知禮節明榮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1949年9月,毛澤東就充滿信心地預言:“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於世界。”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産黨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改革開放後,中國共産黨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確定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為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指明瞭前進方向。

  回望走過的路,正確處理兩個文明之間的關係,始終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呈現出的鮮明特徵。

  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西方傳統工業化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態系統原有的迴圈和平衡。一些西方國家曾發生多起環境公害事件,損失巨大,震驚世界,引發人們對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中國式現代化堅決拋棄輕視自然、支配自然、破壞自然的現代化模式,絕不走西方現代化的老路,而是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經過長期實踐探索,中國在建立和完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提升生態總價值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和寶貴經驗。以生態扶貧為例,2013年以來,貧困地區實施退耕還林還草7450萬畝,選聘110多萬貧困群眾擔任生態護林員,實現了經濟收入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

  走出一條既發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現代化之路

  習近平強調,“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是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

  中國沒有走歷史上一些國家依靠侵略和擴張實現崛起的老路,而是堅定致力於探索一條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新路。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從沒有主動挑起過任何一場戰爭和衝突。中國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中國堅持開展對外援助,支援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第二大出資國和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積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持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新路,走出了一條通過合作共贏實現共同發展、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打破了“國強必霸”的大國崛起傳統模式,提供了通向現代化的新選擇。編輯/鶴鳴根據人民日報“解析中國式現代化”系列觀察版整理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