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加強醫學基礎研究 解決“卡脖子”問題

2021-06-08 09:2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中華醫學會第二十六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京召開,與會專家提出——

  加強醫學基礎研究 解決“卡脖子”問題(醫聲)

  中華醫學會第二十六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日前在北京召開。大會選舉趙玉沛為中華醫學會第二十六屆理事會會長,張伯禮為第一屆監事會監事長,王健擔任中華醫學會秘書長。大會投票表決通過修改後的《中華醫學會章程》。

  在第二十六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會第一次會議上,相關專家圍繞推動醫改、加快科研、建設公共衛生體系等話題建言獻策。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院士:

  醫療價格要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

  以前講“三醫聯動”,談的是醫保和醫藥支援醫療,在這三者之外,還有醫療衛生事業、醫療衛生機構和醫療衛生人員“三醫”,醫療衛生機構是醫療衛生事業主要的平臺和載體,醫療衛生人員是醫療衛生事業主要承擔的主體。

  目前醫改進入深水區,我們需要重點思考如何發揮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在醫改中的積極性。醫療價格是影響醫務人員積極性的一大因素,價格一定要合理適度,一定要反映成本,一定要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生命科學的前沿是醫學,醫學關乎國計民生,關乎社會發展,關乎人民福祉,未來醫學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提升對醫學研究的支援是改善醫學發展的重要條件,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去改善。

  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喬傑院士:

  營造尊重個性、寬容失敗的研究氛圍

  在這次疫情中,中國科技工作者迎難而上、攻堅克難,較短時間內,在確定病原、核酸檢驗、臨床救治、疫苗研發、物質保障、大數據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進展,但是在“卡脖子”問題上,特別是醫學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上,我們還需要加快步伐深入研究,把握全球科技競爭的先機。

  未來,我們要進一步提高基礎研究水準,遵循深研、細研、精研科學規律,與應用研究形成相互促進的科學迴圈。同時,促進人工智慧與醫療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積極探索智慧輔助診療,通過納入循證醫學來指導臨床實踐,加大成果轉化力度。

  在人才培養方面,要把教育放在首位,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和科研活動自身規律,營造尊重個性、寬容失敗的研究氛圍。通過高品質的教育打牢基本功,也要通過創新機制,真正培養出來一批高品質、有國際水準的戰略科技領軍人才,堅持協同創新,推動醫學科技的進步。加大醫工交叉、醫企合作,讓醫學科技助力強國戰略。

  華中科技大學常務副院長王偉:

  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是當務之急

  只有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健全預警響應機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織密防護網、築牢隔離墻,才能切實維護人民健康。

  要把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作為健全公共衛生體系的當務之急,推動全國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防治協作體系建設,通過省市共建,實現大數據中心與地方疾控中心、國家平臺的資訊共用共用和互聯互通。

  同時,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公共衛生事件相關法律法規、衛生政策、應急管理體系、應急演練預案的研究工作,為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提供專業建議。

  王美華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