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西藏墨脫背夫憶往昔:公路通了苦變甜

2021-05-20 20:54: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圖為5月16日,西藏墨脫公路上的達木珞巴民族鄉貢日村景象,該村此前為舊墨脫公路物資轉運點,被稱為“80K”。(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中新社林芝墨脫5月19日電 題:西藏墨脫背夫憶往昔:公路通了苦變甜

  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以前進出墨脫太艱苦了,嘎隆拉雪山的雪崩、落石和懸崖,幾乎年年在隨機吞噬試圖翻越者的生命。”近日,西藏墨脫縣達木珞巴民族鄉貢日村委會主任次仁桑珠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説,2013年墨脫公路通車前,當地年齡稍長的男人,很多都從事過如今已成為記憶的職業:背夫。

  墨脫藏語意為“蓮花秘境”,位於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下游,喜馬拉雅山脈東端南麓,此前因不通公路被稱為高原“孤島”。

  圖為5月18日晚,西藏墨脫縣民眾在公園裏散步,縣城華燈初上,景色秀麗。  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次仁桑珠説,上世紀90年代至2010年前後,從嘎隆拉雪山揹運物資到現貢日村轉運點,最高時一斤的運費達10元(人民幣,下同)。背夫們一次背負100至120斤,單趟需要3天。

  66歲的陳全銀如今安家于墨脫,他的愛人措珍是珞巴族。他回憶,記憶中上世紀70年代墨脫公路在修,90年代也在修,至21世紀初,只能全力保障分段實現物資轉運。“夏天背夫、騾馬還有少部分汽車把物資裝上,翻過嘎隆拉雪山後堆放在現在貢日村的臺地上,冬季嘎隆拉大雪封山,而南段塌方、泥石流少了,再轉運至墨脫縣城。”

  陳全銀回憶,大約是1994年8月,自己在背著一簍物資翻山時,險些被雪崩掩埋,“還好雪量不大,人被積雪鏟倒後一起往山下滑了大概二十米就停下來了。”他説,事後自己繼續將散落的物資撿回背簍,翻過雪山。

  由於公路不通,山路難行,此前墨脫的經濟社會發展極為緩慢,刀耕火種的生産方式長期存在;墨脫縣城沒有報紙、電影院、書店;縣醫院條件有限,部分並非急、重病患者由於缺乏藥品或因轉運耗時過長而死亡。

  墨脫人望眼欲穿,盼望一條暢通的公路。

  2013年10月,歷經近半世紀,被難以計次的塌方、泥石流以及雪崩不斷損毀的墨脫公路,“屢毀屢建”,終於實現長期性建成通車。

  5月16日,記者乘車從墨脫公路起點處波密縣扎木鎮出發,一路向南,先是海拔不斷上升,背夫們所説的嘎隆拉雪山被隧道貫通,3分鐘左右便穿行通過,此後車輛沿峽谷、河流蜿蜒而下,公路兩側飛瀑流雲,景色從林海雪原變成了熱帶雨林,直至墨脫縣城。除去採訪時間,大約3個多小時便可抵達。

  次仁桑珠説,墨脫公路通車7年多以來,貢日村發生的變化只能用翻天覆地形容,村民們建新房、搬新居,改造農田、擺脫貧困,村裏很多孩子都在讀高中、大學。陳全銀也説,他們一家一年純收入超過10萬元,自己過上了種幾壟蔬菜、喝茶的悠閒生活。

  在縣城,記者看到這裡規模雖不大,但街道乾淨整潔,賓館、酒店、銀行和政府機構等鱗次櫛比。傍晚時分,民眾或悠閒散步,或跳著鍋莊舞,墨脫人已告別了原始、告別了落後。

  墨脫縣墨脫鎮瑪迪村村民扎巴此前也是背夫,他和愛人梅朵曲珍均為門巴族。“以前墨脫沒有路,只有騾馬道、溜索橋。”扎巴説,如今墨脫公路從自家門口經過。公路通車後,政府還為全村建了新房,他們四口之家只出了4萬元,便分得了一套180平方米的院落。

  圖為5月16日,西藏墨脫縣墨脫鎮門巴族民眾扎巴和妻子梅朵曲珍在自家小商店門口,通公路前扎巴是一位背夫。 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19日,記者再次見到扎巴時,他正和愛人向路過的遊客售賣香蕉、檸檬等墨脫特産。他説,自家擁有20多畝土地,分別種著水稻、香蕉和甘蔗、檸檬等,2020年在村裏的支援下,還種了5畝茶,全家一年大概有6萬元收入。

  “對墨脫人來説,是公路帶來了一切。”他説,墨脫第二條公路派墨公路也即將通車,到時墨脫將迎來更大的改變。(完)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