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數字化,要重視公眾體驗

2021-05-18 10:17: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博物館既要擁抱變化,也不能陷入“唯技術論”,忽視技術應用中的公眾體驗,更不能人為抬高技術門檻,將部分公眾拒之門外

  可移動3D列印數字化技術1:1復原雲岡石窟第十二窟;黃河沿線九省份博物館開展“雲探國寶”線上直播;蘇州博物館推出“再造雲課堂”線上教育體系……近年來,我國各地博物館紛紛加快數字化建設,不僅在展陳形式、文物保護等方面迭代更新,更推動了博物館管理、保護及運營理念的革新,助力博物館轉型升級。

  博物館的數字化生存,是博物館與數字技術的全方位、多層次有機融合,體現在博物館運營管理,藏品保護傳承與挖掘闡釋,以及展覽陳列、公眾教育等諸多方面。

  博物館的數字化生存,構建在智慧管理體系之上。通過數字化聯通,博物館得以形成以資訊流為紐帶的新運作模式。近年來,國家文物局推行智慧博物館建設,充分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構建集保護、管理和服務為一體的智慧體系。比如,通過藏品全生命週期管理,不僅對文物本體和環境實現遠端實時監測,還可以對每件藏品的登錄調用、保護修復等資訊進行全流程溯源。

  博物館的數字化生存,體現在對藏品的保護傳承與挖掘闡釋上。數字化技術讓文物資訊採集和長期保存成為可能。由藏品數字資訊編織成的“知識圖譜”不僅具有可持續性,還可以通過知識再挖掘,為深度研究提供可能。

  博物館的數字化生存,也為觀眾走近文物架起了一座橋梁。觀眾可通過互動式展陳、個性化導覽等獲得互動式與沉浸式體驗,更直觀、深入地感知文物背後的歷史與內涵。“雲展覽”則可以讓觀眾足不出戶感受博物館的魅力,拓展博物館的觀眾群體。據統計,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各地博物館推出2000余個線上展覽,吸引超50億人次瀏覽。

  與此同時,也應看到,博物館既要擁抱變化,也不能陷入“唯技術論”,忽視技術應用中的公眾體驗,更不能人為抬高技術門檻,將部分公眾拒之門外。

  博物館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連接過去、當下與未來的重要公共文化場所。當前,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方興未艾。用好用足技術優勢,提升服務能力和水準,更好滿足公眾文化需求,博物館才能成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空間,優秀傳統文化也將獲得更好的傳承和弘揚,不斷煥發新的光彩。

  (作者為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 張穎蘭)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