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暗藏萬金的馬甲穿越八千里戰火,為了什麼?
在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週年之際,國務院國資委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同推出百集微紀錄片《信物百年》,以“紅色信物”為切入點,由以中央企業為代表的100家國有企業負責人介紹企業的傳家寶,以小見大,以物證史,揭開企業澎湃發展歷程背後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見人、見物、見精神,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
一件看似極其普通的馬甲
卻在37.1萬華潤人的心中非比尋常
它的主人穿越八千里戰火
完成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壯舉
故事要從這裡説起
香港淪陷,艱難的選擇
1942年10月,深秋的重慶在因日軍轟炸而破壞的斷壁殘垣裏有著幾分蕭瑟,一個衣衫襤褸的男人借著沉沉夜色,悄悄走進了曾家岩50號周公館。
在微弱燈光的映襯下,這位衣著破敗男人的眼神裏滿是激動和無限疲憊。他小心翼翼地脫下殘破的外套,露出了一件並不起眼的馬甲,但誰又能想到,這是一件特製的馬甲,在馬甲暗藏的口袋裏,拿出了一卷又一卷鉅額鈔票。
1941年12月8日7點20分,48架日軍轟炸機組成編隊猛烈轟炸香港。12月25日,香港淪陷。
作為華潤前身的“聯和行”,成立以來為蘇區和抗日前線提供了包括電臺、藥品及醫療器械等緊急物資120多噸,資金500萬美元。但隨著香港的最後淪陷,聯和行失去了與上級組織的一切聯繫。而聯和行暫存的大量資金,和一家妻兒老小生命安危,都成為擺在楊廉安面前的難題。
▲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
作為一個父親,一個丈夫,楊廉安做出了艱難的選擇:他讓妻子王靜雅挑著兩個籮筐,一頭裝著不滿一歲的兒子,一頭裝著僅有的家當,帶著年邁失明的小腳婆婆,領著一家七口和難民一起逃離香港,從此失散多年。
孤身一人的楊廉安回到了聯和行的小閣樓裏。他親手縫製了這件馬甲,把所有資金卷成小卷,塞進一個個小口袋裏,將沉重的馬甲穿在身上,保護著聯和行的大額資金和黨的經費,一路撤退到了廣州。
暗藏萬金的馬甲,它是一種信仰
沒有可供聯繫的電臺,沒有夥伴,逃離香港的妻子兒女也是音訊全無。在楊廉安藏身的小屋裏,只有這件沉甸甸的馬甲。他脫下掩護身份的西裝,以“難民”的裝束,融進了徒步向西的逃難人群。而失散的妻子此時遠隔千山萬水,還不知道生死未知的丈夫即將踏上一段驚心動魄的路程。
他穿過了日軍侵佔的廣州,穿過戰火硝煙中的南寧;他穿過了緊張備戰的桂林,穿過山路蜿蜒的整個貴州;他跨過珠江、西江、長江,翻越南嶺、武陵山、大婁山,從初春走到深秋。楊廉安穿著它,喬裝成難民、乞丐,不停變換著身份,甚至扮裝成和尚,一路化緣,吃著殘羹剩飯,也沒有動黨的資金,一分都沒動。
六個月時光,八千里山川,他最終走進了重慶,找到了當時中共南方局負責人,也是五年前鼓勵他去香港創辦聯和行的周恩來,將馬甲裏的資金分文不少地交給了組織。
最終,聯和行的這批資金轉送到了延安。資金的及時到來,為因資源短缺陷入困境的抗日組織帶來了極大鼓舞。在敵人的封鎖下,我們的經濟脈絡依然能夠打通!新的希望如星火燎原,滿天閃耀。
當所有人以為楊廉安會停留休整的時候,放下資金的他,匆匆轉身,再一次走進了紛飛的戰火。從1943年開始,他輾轉桂林、平樂、昭平、八步、梧州,以商人身份積蓄著力量。
1946年,香港光復一週年之後,已經離開香港整整4年多的秦邦禮化名楊琳,帶著組織新的指示,帶著抗戰期間在兩廣地區經商所得的財富資金,重回香港,脫胎于“聯和行”的“聯和進出口公司”新裝開業。
百年信物,薪火相傳
百年信物,薪火相傳!這件珍貴的馬甲,見證了在民族危亡之際,華潤人懷著對黨的絕對忠誠,一次次突破敵人的封鎖,用貿易支援前線。
抗戰勝利後,“聯和進出口公司”著力打通香港與東北解放區的海上貿易通道,為解放區採購和輸送大量戰備物資。從三大戰役、渡江作戰直至解放廣州、海南,都作出了突出貢獻。
1948年12月18日,聯和進出口公司重組更名為“華潤公司”,“華”代表中華,“潤”取自黨的領袖毛澤東的字潤之。開國大典前夕,華潤公司先後運送1000多名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從香港回到北平參加第一屆政協會議,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獨特貢獻。
從土地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和平建設時期,華潤打通了一條又一條貿易通道。創始人楊廉安這個故事一直激勵著每一個華潤人,他身上所體現的“以身許國的奉獻精神”,已成為華潤寶貴的精神財富。
時至今日,總部在香港的華潤集團正在實施“十四五”發展戰略,立足香港,服務國家戰略,以重塑華潤戰略為主題,突出高品質發展,強化創新引領,優化資源配置,培育和鞏固核心産業,保持行業領先地位,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産品和服務,持續提升股東價值,打造具有華潤特色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來源 國資小新微信公眾號
編輯 高珊珊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