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起來真好看|這本舊扶貧手冊總書記翻得仔細
編者按: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週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廣大脫貧群眾露出了真誠笑臉,這是對脫貧攻堅的最大肯定,是對廣大黨員、幹部傾情付出的最高褒獎,也是對革命先輩和英烈的最好告慰。《天天學習》特別策劃“笑起來真好看”系列,記錄鄉親們的幸福生活,帶您一同感受鄉村的美麗蝶變。
天天學習班彥村所在的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這裡自然景色雄奇秀美,有“彩虹之鄉”美譽。
走進班彥村,這裡有平整的道路、錯落有致的院落、富有現代氣息的路燈、黃藍相間的圍墻、嶄新的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和文化廣場……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生活如今變成了現實。
村民呂志發自豪地説:“依靠黨的好政策,我們也像城裏人一樣住上了新房子、燒上了天然氣、睡上了電熱炕、喝上了自來水、用上了衛生廁所,還有了村集體産業。生活越來越好了。”
80歲的呂有榮老人笑逐顏開:“村子搬遷到了公路旁,進城可方便啦!”
△這是2019年8月26日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新村拍攝的土族盤繡園。
班彥,在土族語言中意為“富裕、幸福的地方”。然而,由於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班彥村五社和六社的100多戶人家之前一直分散居住在山梁溝坡間。村民們住的是土坯房,屋裏煙熏火燎、黑咕隆咚,沒幾件像樣的傢具,不少房子都是危房。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務工難、娶妻難一直困擾著人們。
這個位於六盤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村子,被視為“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典型。搬出大山,斬斷“窮根”,成了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016年4月,班彥新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正式實施。同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考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自此,班彥村的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總書記來的時候,班彥村的易地搬遷房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配套設施正在加緊建設。”時任駐村第一書記蘇江寧回憶道。
那天,腳蹬雨靴的總書記深一腳淺一腳,行走在泥濘的工地道路上。舉目望去,新村建設即將竣工,一排排院落規劃有序。紅頂白墻的村民新居像一顆顆珍珠,整齊地排列在綠野上。
呂有金一家是村裏的貧困戶,在山上住的是土坯房,修修補補幾十年。通過國家補助,他家的新房子到了刷墻階段,新家裏已經搬進了電視、桌椅,砌上了灶臺、火炕。
鎮上的幹部為總書記播放老村的影像資料,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交通難、種地難、娶妻難……總書記一邊看視頻,一邊仔細了解搬遷前老村的生活情況。
習近平總書記拿起《扶貧手冊》和《貧困戶精準管理手冊》仔細端詳,這些手冊已經被翻得起了毛邊。他感慨:“手冊用得多了,比較舊了!”他一頁頁翻,一項項看,不時追問其中的細節,關切之情溢於言表。
查看扶貧手冊等資料,聆聽貧困戶的需求,並一一記錄在冊,這是扶貧幹部的日常工作。一本本珍貴的扶貧手冊,是貧困戶的收入支出賬,也是精準扶貧的基礎。
“情況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幫助困難鄉親脫貧致富要有針對性,要一家一戶摸情況,張家長、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數。”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強調。
圍繞“搬得出、穩得住、易地搬遷能致富”,班彥村從山上搬下來住新房的村民每戶享受8萬元住房補貼款,6萬元舊居退耕復墾補償款,6萬元院墻、院內平整等基礎設施建設款;山上的耕地繼續種小麥、油菜、馬鈴薯等作物,新居院裏有牲畜養殖區,還可以種菜,年輕勞動力參加政府組織的烹飪、電焊等技能培訓後可外出打工。
2017年年底,班彥村所有貧困戶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整村實現脫貧退出。
住在大山裏的時候,呂有金盼著有一天能搬出大山。而今,好日子真的來了!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