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專家談如何提升創新體系效能:要跳出慣性思維

2021-04-21 11:43: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基礎研究的作用愈發重要

  主持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迅速,但近年來的一些經貿摩擦也暴露出了我們科技發展中的一些短板。請問是哪些因素掣肘了我們的創新能力?科技創新又面臨哪些瓶頸?

  李平: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一方面,無論是論文數量還是專利數量,兩者均大幅上升,位居世界前列,對支撐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另一方面,我國整體創新水準還有待提高。近期,各領域都開展了“卡脖子”技術梳理,從梳理的結果來看,關鍵共性技術短缺問題仍然較為突出。此外,我國引領性的創新也較為缺乏。與一般的工程技術不同,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引領性技術更多依賴基礎研究。基礎研究能力薄弱已經成為影響我國技術創新的核心問題,特別是新發展階段,基礎研究的作用愈發重要。基礎研究能力薄弱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又有創新生態的問題。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為高品質發展階段,企業創新內在要求明顯增強,但創新環境還不能完全適應發展要求。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完善基礎研究設施,創新科研管理機制,激發科研工作者活力,健全容錯機制,營造創新文化和創新生態是目前工作的重點。

  胡曉軍:制約科技創新能力的因素很多,以下幾個方面須重點關注。一是創新體制機制尚不能適應。我國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相對獨立,科研協作和開放度不夠,存在著機構重復建設、科研資源少而分散等問題。如何平衡好各類創新主體之間的關係,實現新舊體制的互補和融合,還需一些政策層面的思考。

  二是創新投入仍然不足且結構不合理。與美國相比,我們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顯得相對不足,因而在一些關鍵核心領域還缺乏創新支撐,存在技術依賴。

  三是創新文化氛圍不濃。創新需要良好的文化環境,需要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文化氛圍。社會創新資源的分配過程中,資源往往會集中在少數大咖手裏,在學術共同體內部,有時也難形成自由平等的學術環境。要建構有利於創新的文化生態,良性的文化生態不能形成是阻礙創新的最大瓶頸。無論是政策引導、增加投入、改善結構,還是構建國家創新體系,最終都是基於政府和社會對創新文化的集體認同。

  四是創新體系不盡完善。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有賴於創新體系的效率提高。一方面,要看參與創新的各要素主體的功能定位是否合理、是否恰當;另一方面,要看各要素主體之間建立的聯繫是否廣泛而緊密。要素主體如何形成有效的互動和協調,成為一個有機的創新整體,還有許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空間。

  楊躍承:改革開放初期,科技與經濟是兩張皮,改革開放中後期,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但總體上一直沒有走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小迴圈的慣性思維。當前,如何在經濟發展生態體系中遵循目標導向、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實現科技經濟一體化發展,充分發揮市場高效配置科技創新要素、提升創新鏈的整體效能,期待有實質性的突破。科技體制改革的基礎性制度是科技成果的所有權制度、體制內外科技人才的雙向無障礙合理流動、激發激勵科技人員創造性積極性的體制機制,期待有實質性的突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在總量規模上與美國差距不大,但在強度上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在投入結構上我國R&D強度排在前三名的北京、西安企業佔比不到50%,深圳企業佔比90%左右,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相關研究表明企業R&D佔比為70%較為合理。我國總體上特別是實體經濟産業集中度還不夠高,企業相對碎片化,科技創新投入比較分散,在産業鏈上游的企業、價值鏈高端的企業還較少,企業的創新能力還需要時間積累。

  胥和平:創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問題,已經不只是激勵科研人員、轉化科技成果等微觀問題,更重要的是優化科技創新的系統設計、系統佈局,提升科技創新系統能力。從當前實際看,基礎研究能力不強、核心關鍵技術缺乏、創新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影響著經濟高品質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升,也是科技創新面臨的主要瓶頸。

  把握科技創新變革新趨勢

  主持人:制定新一輪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需要準確把握全球科技創新變革趨勢。當前全球科技創新有哪些主要趨勢?有哪些可以借鑒的國際經驗?

  胥和平:科技革命不斷深入。宇宙演化、物質結構、生命起源等領域新思想新理論,可能打開科學研究新空間。技術革命進展顯著,資訊、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製造等幾乎所有領域實現重大技術群體性突破。世界發展的技術基礎深刻變化,資訊通信、能源交通、生産製造、社會組織等技術,正在發生根本變化,新的技術體系開始形成。

  顛覆性技術和産品大量涌現,創新活動非常活躍。智慧汽車、物聯網、人工智慧、腦機介面、可穿戴設備、合成生物、基因編輯等具有顛覆性作用的技術和創新,正在改變著我們所熟悉的技術體系和生産體系,極大促進了全球産業轉型、拓展了未來發展空間。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融合,形成推動變革的強大力量,新技術、新産品、新模式大量涌現,新産業、新業態快速形成,新製造、新能源、新服務快速成長。

  全球科技創新出現重要動向。一是科技創新引領産業發展,科學研究、技術變革、産業轉型正在引領未來産業發展,重塑全球産業。二是國際競爭的實質和焦點更多集中于科技創新競爭、新興産業競爭。三是主要國家(美國、歐盟、日本等)創新戰略調整,加強科技體系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半導體産業,著力新一代通信産業、人工智慧等技術應用,培育數字智慧新經濟。

  李平:正如前面談到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已經進入實質性階段,以數字經濟和能源革命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生産和生活方式,社會治理方式也在經歷變革。這一方面為後發國家實現趕超帶來機會,另一方面也將決定未來世界的格局。從科技創新方式來看,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在繼續強化企業創新地位的同時,開始更加重視政府的作用,加強相關領域規劃佈局,增加政府投入和政策引導,特別是對於一些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無論是研究方向的選擇,還是相關項目的開發均強化政府的作用。在相關技術願景分析、項目規劃佈局、項目組織方式方面都有許多可以借鑒的經驗。此外,在科技領域的單邊主義傾向有所加強,如何在競爭中尋求合作也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胡曉軍:一是數據資源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數字技術驅動持續發力。當前,數據資源已經成為世界關鍵性生産要素和戰略性資源。這一現象的出現,不僅減少了傳統生産要素的投入,而且大大提升了生産率。數據資源在生産過程的價值鏈條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同時,基於數據資源誕生的數字技術如區塊鏈、人工智慧、物聯網等都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前景,催生了多元化的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的變革,為下一輪經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二是開放合作仍有空間,競爭加劇不可避免。要建構一個全球的創新生態,離不開多邊的科技合作。當今全球的科技進步得益於科技要素的全球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特別是科研人員的自由往來。這一過程必將會伴隨經濟全球化而持續深化。但是,也應該清楚地看到,在事關國家核心利益的大國博弈過程中,國際科技合作有出現偏向保守的趨勢。競爭與合作這對矛盾中,競爭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會演變成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是發達經濟體創新優勢相對有所下降,新興經濟體創新能力持續上升。隨著國際科技合作的不斷深入,新興經濟體創新收益不斷增加,同時新興經濟體也在不斷加大創新方面的投入,夯實持續發展的基礎。新興經濟體展示的創新動能和活力使得發達經濟體的領先優勢在逐步縮小,而且這一趨勢還將繼續。

  借鑒國際創新經驗,我國中長期科技發展需注重以下幾點。一要營造環境,注重立法。營造創新環境,建構有利於創新的法治環境十分重要。國外在推進創新的過程中,十分重視法律法規體系的配套,這種法治引領創新的思路可為我國推動創新體系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二要政府重視,政策開路。美國政府始終把推動科技創新作為國家安全、經濟未來發展的關鍵。韓國政府先後兩次推動“科技立國”戰略等。在推動創新的過程中,政府這只“有形的手”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三要教育優先,人才為本。支撐創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向來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對人才的引進工作,確立教育優先的指導原則。四要推動合作,注重轉化。歐美各國政府都十分重視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美國政府為了推動成果轉化,不僅出臺了許多政策措施,而且為轉化項目提供經費支援、資訊推廣,同時支援企業和科研機構合作研發,激勵科技人員參與成果轉化與創新。

  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需要持續發力

  主持人:面對全球科技創新趨勢的變化,如何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強化基礎研究探索,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李平:隨著科技革命迅猛發展,基礎研究的作用尤為突出,國家層面將決定未來國際格局,企業層面直接決定了競爭地位。但同時也需要認識到,基礎研究能力提升是一項長期性工作,必須系統規劃,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社會的綜合作用。強化政府在基礎研究中的作用,深入研究新型舉國體制的特點,開展一批方向明確,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基礎研究項目攻關;支援有條件企業開展基礎研究,引導優勢企業從單純模式創新向應用基礎研究和基礎研究轉變,培育一批具有行業引領性的企業;建設一批高水準研究型高校和科研機構,優化學科佈局,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形成有利於科學探索的氛圍;樹立全社會創新文化,激發探索未知的內在動力,提升社會大眾的科學素養,強化科技創新的社會基礎。

  胥和平:著眼未來,要堅持四個面向,全面謀劃科技創新的發展目標、學科佈局、體系構建、體制機制設計,前瞻部署推動重大科技創新活動,深化創新戰略、任務安排、力量動員、體制設計和政策構建。

  為高品質發展提供解決方案,關鍵是圍繞産業鏈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要分行業進行創新體系戰略設計,打造産業鏈供應鏈長板、補齊短板。要深化産業創新,完善産業技術體系,下功夫解決工業基礎薄弱問題,加強創新鏈和産業鏈對接,提高産業鏈供應鏈安全性穩定性。

  高水準培育産業創新生態。要大力培育聚集創新要素,特別是數據、創客、風險資本、創新人才。要建設高水準創新載體,科技服務平臺、新型科研機構、科技創新基建、新經濟平臺。要抓好重大創新工程,圍繞技術攻關、産業升級、創新服務、智慧生活等多方面,組織科技攻關、成果整合、系統應用,引領帶動科技創新不斷深化。

  胡曉軍:面對當前全球科技創新的趨勢和變化,如何走出一條中國版創新道路,實現更多的原始創新,不斷夯實我國核心競爭力,需要我們做進一步深度思考。首先要直面我國科技創新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其次要明確我們的優勢和特色。

  當前我們創新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解決原始創新的問題。原始創新需要長期持續而穩定的投入支撐,需要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風險,且失敗的概率很高。我們必須持續加大原始創新的投入力度,把原來投入“知其然”的一些資源更多投向“知其所以然”;要培育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科研文化,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讓科學家即使在面臨失敗的時候也能繼續爬起來勇敢前行。其次要充分發揮好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繼續發揚“兩彈一星”的精神,聚焦涉及國計民生的關鍵技術和難題,集中優勢資源和優勢兵力攻堅克難,以更高效的節奏推動關鍵領域技術創新的突破。當我們補齊了原始創新的短板,同時又繼承了傳統特色和優勢,假以時日,我相信,我國在原始創新領域一定會有更多“從0到1”的突破,基於此,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必將會得到持續和更有力的支撐。

  加快完善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體制機制

  主持人:新發展階段,如何加快推進科技資源配置優化佈局,完善國家創新體系?

  李平:完善的國家創新體系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保障。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創新體系。新時期對國家創新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適應新要求提升創新體系品質仍是未來的重要工作。一是要補齊短板,面向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需要,在重點領域集中建設一批國家實驗室,注重基礎性、關鍵性技術研發。二是強化協調,按照創新的規律,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工程示範、産業化等創新機構之間的協調,徹底打通創新鏈條。三是充分考慮産業發展要求,強化創新鏈和産業鏈的融合,增強創新對産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四是優化空間佈局,立足新格局的要求,結合區域發展戰略,合理選擇創新資源的空間分佈,增強區域創新能力。五是完善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注重市場機制的作用。

  胡曉軍:一是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目標,不斷夯實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二是以加速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為目標,深化産學研合作。貫徹落實好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的政策和法規,充分探索和利用好智慧財産權收益權處置的激勵機制,調動科研人員和科研機構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三是以探索創新科研體制機制為目標,推動市場化的新型科研機構建設。在新型科研機構探索用人制度、項目管理等方面的市場化改革,以期更大程度上釋放創新活力。四是以營造創新生態為目標,進一步完善創新評價和管理制度。尊重科研規律,還原科研本質,不用一把尺子丈量不同屬性的科研工作,大力為科研人員減負。同時,規範約束科研行為,始終重視科研倫理和科研誠信建設。五是以優化配置創新資源為目標,做好創新管理。真正解決資源分散低效、多頭管理的問題。同時,讓資源以最恰當的配置方式服務於科學家的創造性勞動,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制度設計理念。

  胥和平:完善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宏觀構架問題,包括研發、應用,新産業發展,政策方面,不僅需要科研政策,更需要産業、投資、市場等經濟社會政策支援,不能簡單歸結于科技成果轉化問題。要優化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設計。壯大戰略科技力量,優化學科佈局,完善産業技術體系,培育市場創新主體,健全創新要素市場,激勵公眾參與創新。同時,以産業為主線建設技術創新體系,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實施重大創新工程。

  更重要的是,要在應對全球大變局、實現高品質發展、實現現代化目標背景下思考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基礎研究、核心關鍵技術是科技創新的基本內容。當代科技創新內容已經極大拓展,科技創新的本質已經成為科技創新如何驅動、引領發展的問題。因此,應該有更大視野,跳出科技談創新。

  楊躍承:追求創新系統的有效性,促進科技創新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大力推動創新能力建設,一是要以人為本構建創新能力的內核。創新能力建設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創新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人才,解放人、激勵人、釋放科技人才和各類人才的潛能、激發創造性、調動積極性、滿足人性是核心任務。

  二是以創新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實現創新能力建設的體制機制保障。創新能力的構建需要人才、技術、資本、數據等創新要素實現高效、高標準的市場化配置。我們要大力發展基於人才市場、技術要素市場、資本要素市場、數據要素市場等深度融合的創新要素市場體系,構建出創新能力建設的體制機制保障。

  三是以重大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強化創新能力的戰略支撐。重大創新平臺的建設應該涉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移轉化、高科技企業孵化培育、産業組織機構和促進機構、産業集群和産業體系的構建以及産業大腦和城市大腦、雲平臺、超算中心和大數據中心、區塊鏈和人工智慧應用等各個環節。重大創新創業平臺實際上是整個創新創業生態體系網路的核心或關鍵節點,起到提升創新能力的戰略支撐。

  四是以高能級創新創業打造培育既有創新實力又有創新能力的主體。企業是創新的主體,要利用高科技人才、高水準技術、高強度資本以及頭部科研機構、企業、投資機構、服務機構開展推動産研共創、産業孵化,實現高能級創新創業,打造創新創業共同體,圍繞創新鏈佈局産業鏈,著力促進産業鏈上游、價值鏈高端、高成長高價值高科技企業的培育。

  五是以跨界融合推動創新能力的溢出爆發。跨界融合突破了傳統工業經濟時代的線性增長模式,而呈現出指數性增長模式。從數字産業到産業的數字化,不僅數字經濟實現了爆發性增長,而且智慧技術的“核聚變”、新技術的創新力快速擴散溢出到了實體經濟和傳統産業,産生了新業態、新場景和新賽道,讓很多傳統産業也實現了爆發,要大力推動這種創新能力的溢出爆發。

  六是以更高水準開放協同實現創新能力國際化。我們必須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的創新生態、加強國際合作。要積極尋求更多的小切口,深化與以色列、德國、北歐等創新強國的創新合作,特別是利用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創新場景、資金優勢、人才優勢,開放資本、讓科研投資、創新投資走出去,大力推動合作研發、委託研發,利用深圳等地的開放優勢、海南自由港等吸引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鼓勵國內的高科技大企業到海外建立研發中心,吸納轉移國際創新能力,促進我國創新能力的國際化。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