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高校思政課要把握好五個“度”

2021-04-15 10:29:00
來源:人民論壇網
字號

  高校思政課要把握好五個“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的充分肯定,也寄予了對思政課教師的殷切希望。高校思政課教師,應自覺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理解思想精髓,掌握核心要義,把握基本規律,努力讓高校思政課講出政治高度、具有理論深度、增加視野寬度、保持知識鮮度、充滿情感溫度,實現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目標。

  高校思政課要講出政治高度

  “思政課要解決學生理想信念問題”。思政課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亮明立場:高校思政課就是要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政治引導是思政課的基本功能”,指的就是高校思政課要講出政治高度。如何講出政治高度?首要的是高校思政課教師自身要“真信”,要牢固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的信念,對中國共産黨的信任。高校思政課教師要“真學”,要深入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還要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只有真學才能理解基本思想、掌握基本原理,才能很好運用。高校思政課教師要“真用”,就是要熟練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社會現象,剖析社會問題,解開學生思想之疑,回答學生理論之惑,幫助大學生站穩政治立場,旗幟鮮明講政治。

  高校思政課要具有理論深度

  “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説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高校思政課與中小學思政課最大的不同在於告訴學生“是什麼”的基礎上,還要重點講清楚“為什麼”,也就是要有透徹的理論分析。學習是提高理論水準的源頭活水。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既要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懂弄通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什麼”“為什麼”,又要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會馬克思主義理論“怎樣用”。高校思政課教師還要勤於學習其他社會科學基本知識。通過學習不斷夯實自身理論功底,提高學理分析能力,增加思政課的理論深度,增強思政課的理論説服力。

  高校思政課要增加視野寬度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給學生帶來新困惑,迫切需要思政課教師進行理論答疑和思想解惑,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要增加視野寬度。課堂的視野來自教師的視野,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具備寬廣的國際視野和深遠的歷史視野。要有寬廣的國際視野,高校思政課教師在了解國內事務的基礎上,還要關注國際事務,既熟悉國情,也深諳世情,尤其要了解世界發展形勢、把握世界發展大勢,並善於將國內事務結合國際環境、國際背景進行分析,通過國內外的對比增強理論的説服力。要有深遠的歷史視野,高校思政課教師要熟悉中國歷史、了解世界歷史,並善於挖掘豐富的歷史資源,結合歷史經驗教訓講述當代現實問題,啟迪大學生的歷史反思和現實思考,從而啟迪學生思維,開闊學生視野。

  高校思政課要保持知識鮮度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不斷改善課堂教學狀況,防止形式化、表面化”。高校思政課面對的是大學生群體,他們思維活躍,獲取知識資訊快捷多元。因此,高校思政課要抓住學生,絕不能簡單照本宣科,而要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黨和國家工作任務的發展變化,及時將相關內容納入到思政課教學之中,保持課堂教學的“鮮度”。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有敏銳的眼光。世界紛繁複雜,每天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情成千上萬,需要教師從中去篩選、去甄別,將可以很好融入思政課教學的素材挑選出來,精心設計,自然而然融入思政課課堂教學,保持思政課的“鮮度”。高校思政課教師還要有不斷進取的精神,除了把握本學科的發展前沿外,還要關注其他學科的發展,要把前沿知識適時融入思政課教學中,用知識的“鮮度”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

  高校思政課要充滿情感溫度

  高校思政課要充滿情感溫度,高校思政課教師先要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及時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興趣愛好、關注焦點等,盡可能滿足大學生的正常需求,回應大學生關切,讓學生感受到被老師關注和被愛。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提高把握課堂的能力,要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完美結合。課堂教學,尤其是思政課教學,師生間的情感溝通很重要。思政課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節,將課堂教學由教師的“獨奏”變成師生的“合奏”。高校思政課教師還要掌握高超的教學藝術,要學會將大道理融入小故事,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充分激發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濃厚興趣,經常引起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將思政課上得有聲有色,讓大學生聽得有滋有味。(作者:譚元敏 廣西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