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一渠清水潤北國

2021-03-30 10:53: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一路北上,南水情長。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6年多來,累計調水超過400億立方米,1.3億多人直接受益。40多個大中城市的260多個縣區用上了北調的南水,城市供水實現了外調水與當地水的雙供水保障,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顯現。

  丹江口水庫大壩下游的葛洲壩水務丹江口公司污水處理廠。鄭一鳴攝

  偉大構想 科學實施

  新中國成立後,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北方的乾旱問題,一直縈繞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心頭。

  1953年2月,在“長江”艦上,毛澤東主席和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談到三峽工程與南水北調,“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給北方一些?”船到南京,毛主席叮囑林一山:“南水北調工作要抓緊。”

  經過多年查勘論證,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開工。工程建設初期正值國家遭遇經濟困難,由於技術水準和施工經驗不足,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品質事故,工程一度停工。

  1964年12月,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丹江口工程按照“縮小工程規模、防洪結合發電方案”復工。82歲的原漢江集團高級工程師肖才忠對這段歷史記憶非常深刻,“1964年底,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復工後縮小了工程規模,改為分期建設,第一期壩頂高程減至162米,正常蓄水位為155米”。

  1978年,第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興建南水北調工程。1992年,黨的十四大把“南水北調”列入中國跨世紀的骨幹工程之一。1995年12月,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全面論證。

  2001年,中國向世界正式公佈興建南水北調工程。次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至此,凝聚了新中國幾代工程技術人員心血和智慧的東、中、西三條線路,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清晰起來。

  如今,東線工程從揚州市江都水利樞紐出發,用世界最大規模的泵站群,一級一級“托舉”長江水北上,東流膠東,北上天津,造福萬千人家;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入渠,“上天”過渡槽、“入地”穿黃河,長江水千里奔流,潤澤豫冀津京。

  治理後的十堰泗河水清河暢、岸綠景美。(資料圖片)

  治污保源 永續北送

  南水北調,成敗在水質。

  通水以來,東線工程輸水水質一直保持在Ⅲ類。中線工程更是實現了“一渠清水向北流”。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水質95%達到Ⅰ類水,幹線水質連續多年優於Ⅱ類標準。優質的南水改善了沿線群眾的飲水品質,讓很多人告別高氟水、苦鹹水。

  然而,甘甜的南水來之不易。為了這一渠清水,東線沿岸僅化工企業累計關停800多家。中線丹江口庫區34.5萬移民和中線幹線9萬徵遷群眾搬遷,沿線上千家化工企業關停,污水處理能力全面升級。東、中線沿線巡線工作人員一年四季不間斷行走在渠道旁,時刻把握監測點的水質狀況,上萬名河長湖長參與水質保護。

  在安全優質的前提下,南水改變了北方多地的供水格局——在北京,南水替代密雲水庫向自來水廠供水,並反向輸水至密雲水庫,北京每人平均水資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天津形成引灤、引江“雙水源”供水格局,15個行政區喝上漢江水,近千萬市民受益;河南受水區城市的59個縣區全部受益;河北90多個縣區受益;江蘇形成雙線輸水格局,受水區供水保證率提高20%到30%;山東實現長江水、黃河水和當地水的聯合調度,每年增加凈供水量13.53億立方米,供水範圍覆蓋61個縣(市、區)。

  除了讓北方居民喝上好水,越來越多“乾渴”的河流也“喝”上了南水。

  在中線,自2016年開始,南水向受水區47條河流生態補水49.64億立方米,提升了河湖水體的自凈能力,增加了水環境容量,改善了河湖水質。華北部分地區地下水位止跌回升,北京地下水位自2016年以來累計回升3.04米,增加地下水儲量15億多立方米;河北省深層地下水位由每年下降0.45米轉為上升0.52米;河南省受水區地下水位平均回升0.95米。

  在東線,沿線河湖水網的水體流動性增加,生態補水2.81億立方米,南四湖、東平湖、微山湖等數十個河湖自然生態明顯修復。

  為保護丹江口庫區生態,2020年相關部門聯合開展魚類增殖放流活動,將162.5萬尾魚苗放入丹江口庫區。(資料圖片)

  資源優化 協同發展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6年多來,供水量超過400億立方米,相當於調了黃河一年三分之二的水量。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高級工程師吳志廣告訴記者,東、中線一期工程初步打通了長江水向華北和山東半島等缺水地區的供水通道,不僅産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推動了受水區經濟社會平穩發展。

  在中線工程總幹渠兩側水源保護區,河南、河北關停並轉污染企業和養殖項目,推廣生態迴圈農業,大力發展綠色、迴圈、低碳工業,優化産業結構。

  中線工程為河北沿線工業企業提供了穩定可靠的水源,降低了能耗。邯鄲鋼鐵、馬頭電廠、定州華電、保定長城、深州陽煤集團等10多家骨幹工業企業用水得到保證,也為傳統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創造了機會和空間。

  生態保護成為産業轉型、提質增效的強力助推器。在東線工程源頭,江都通過生態倒逼,打“生態牌”“科技牌”“強鏈補鏈牌”,形成了一道綠色轉型的風景線。

  中線工程是惠及沿途的供水線、生命線,也是溝通南北的親情線、發展線。受水區與水源區以水為媒、對口協作,對提高水源區水涵養功能、保護水質安全、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和改善民生等發揮了積極作用。

  北京市動員200多家民營企業到十堰對接扶貧協作項目,華彬VOSS礦泉水、京東十堰“網際網路+”新經濟、忠和黃酒等一批重點産業扶貧項目紛紛落地建成投産,完成投資近30億元;建立北京十堰消費扶貧産業雙創中心,幫助十堰84家企業、330多個特色優質農産品進入北京市場;通過“北京院士專家十堰行”活動,先後有31位北京院士、122位專家深入十堰市208家企事業單位,解決各項技術難題438個、開發新産品75個,為庫區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柳 潔)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