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習近平講黨史故事
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鞏固發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的重大舉措,旨在引導廣大黨員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學習黨史,也在不同場合講述過黨史上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黨建網微平臺梳理了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以來講述的部分黨史故事,與大家一同學習感悟。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一天,一個小夥子在家裏奮筆疾書,媽媽在外面喊著説:“你吃粽子要加紅糖水,吃了嗎?”他説:“吃了吃了,甜極了。”結果老太太進門一看,這個小夥子埋頭寫書,嘴上全是黑墨水。結果吃錯了,他旁邊一碗紅糖水,他沒喝,把那個墨水給喝了。但是他渾然不覺啊,還説,“可甜了可甜了”。這人是誰呢?就是陳望道,他當時在浙江義烏的家裏,就是寫這本書(翻譯《共産黨宣言》——編者注)。於是由此就説了一句話: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講述(根據政論專題片《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第一集《舉旗定向》整理)
背景故事連結:
陳望道是中國著名教育家、語言學家。他翻譯了中國第一版《共産黨宣言》,擔任過《辭海》總主編。1920年4月底,陳望道歷時兩個月完成了《共産黨宣言》的翻譯工作。5月,陳望道將《共産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稿帶至上海,交由陳獨秀和李漢俊校閱,並於8月在上海印刷出版。隨後平民書社、上海書店、國光書店等相繼出版,截至1926年5月已刊印17版。
甘祖昌與龔全珍的故事
我向大家介紹全國道德模範龔全珍同志,她是老將軍甘祖昌同志的夫人。甘祖昌同志是江西老紅軍、新中國的開國將軍,但他堅持回農村當農民,龔全珍同志也隨甘祖昌同志一起回到農村艱苦奮鬥。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龔全珍同志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精神,並當選了全國道德模範,出席我們今天的會議,我感到很欣慰。
——2013年9月26日,習近平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及提名獎獲得者時指出
背景故事連結:
1957年8月,在被授予少將軍銜後不到兩年,甘祖昌主動辭去新疆軍區後勤部長職務,帶著妻子龔全珍,回到家鄉江西省蓮花縣坊樓鄉沿背村務農。原因很簡單:為了帶領鄉親們一起建設家鄉,讓老百姓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妻子龔全珍也全力配合丈夫,到當地學校當老師,把自己工資的大部分花在支援農村建設上。1986年,甘祖昌因病去世,他留給妻子和兒女唯一的遺産是一隻鐵盒子,裏面用紅布包著3枚閃亮的勳章,那是1955年他榮獲的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與二級解放勳章……
英雄母親鄧玉芬
北京密雲縣一位名叫鄧玉芬的母親,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他們全部戰死沙場。華北平原上的一個莊戶人家寫下這樣一副對聯:“萬眾一心保障國家獨立,百折不撓爭取民族解放”;橫批是:“抗戰到底”。這是中華兒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怒吼,是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宣言。
——2014年7月7日,習近平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週年儀式上的講話
背景故事連結:
鄧玉芬,1891年出生於北京市密雲縣水泉峪村,後嫁到密雲縣張家墳村,一生務農。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她舍家紓難,無私奉獻了數位親人的生命,被當地人民譽為“當代的佘太君”。
“半條被子”的故事
一部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反映軍民魚水情深的歷史。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説,什麼是共産黨?共産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
“半條被子”的故事讓人民群眾認識了共産黨,把黨當成自己人。正因為有人民群眾支援和擁護,我們黨才能走過輝煌歷程,取得偉大成就。沙洲村是“半條被子”故事的發生地,今天我專門來這裡看望鄉親們。作為一名中國共産黨員,我要不斷接受教育、接受洗禮。我們黨堅持為人民服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堅持不懈的實際行動。我們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接下來要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讓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2020 年9月16日,習近平在湖南考察時強調
背景故事連結:
1934年11月,紅軍長征途經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看到徐家簡陋的床舖上只有一件蓑衣和一條破棉絮,她們便拿出僅有的一條行軍被,和徐解秀以及她一歲的兒子合蓋。幾天后,部隊臨行前,3名女紅軍執意要將行軍被送給一貧如洗的徐解秀,但徐解秀説啥也不肯接受。你推我讓之際,一位女紅軍用剪刀將被子剪成兩半,將半條被子交給了徐解秀。
三千孤兒入內蒙
新中國成立後,內蒙古創造了“齊心協力建包鋼”、“三千孤兒入內蒙”等歷史佳話。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要用好這些紅色資源,組織廣大黨員、幹部重點學習黨史,同時學習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做到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特別是要在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維護各民族大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重大問題上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和工作水準。
——2021年3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
背景故事連結:
1959年到1961年,上海、江蘇、安徽等地災荒頻繁,育嬰堂的米糧眼看就要見底,政府收養的幾千個孩子怎麼辦?國家決定把他們送到食物相對充足的內蒙古。消息像風一樣迅速傳遍草原。3000孤兒來到草原時,草原同樣經濟困難,但蒙古族群眾主動擔起這份國家責任。年邁的額吉(蒙古語意為母親)、中年婦女、新婚夫婦,有的騎著馬,有的趕著勒勒車,有的步行幾百里,爭先恐後收養這些孤兒。剛進草原時,孩子們衣服上都別著一塊小布條,上面的數字編號是他們的代號。走進蒙古包,草原額吉給他們取了好聽的名字——國秀梅、黨育寶、格日勒、娜仁花……
(資料來源:《光明日報》、人民網、新華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