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第9次春節前夕考察,習近平首站來到這個黔西苗寨

2021-02-04 14:45: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春節前夕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是習近平總書記每年的一項重要活動。牽掛殷殷,情意深深。今年2月3日,總書記的身影出現在黔貴大地苗族村寨——黔西縣化屋村。黨的十八大以來連續第9次春節前夕考察的行程也由此開啟。當日恰逢立春,春氣始建、萬物始生之際,總書記牽掛著什麼人什麼事,他的到訪傳遞出哪些資訊?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赴貴州考察 向全國人民致以新春祝福

  △2月3日考察點示意圖

  進村看生態: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

  化屋村位於烏江六衝河與三岔河交匯處北岸,主要居住著苗、彝、漢族,其中苗族佔96.7%,是黔西最具代表性的苗族聚居村落。烏江,是總書記當天考察的第一站。

  △俯瞰化屋村。“化屋”在彝族語裏是“岩壁”的意思,村民早年外出必須從懸崖峭壁邊走,地勢危險缺少防護。(總臺央視記者安楠拍攝)

  烏江是貴州的母親河,全長1044公里。烏江一級支流六衝河在化屋村一帶與另一支流三岔河一起匯入烏江。當天,貴州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涂志江為總書記介紹了烏江水質情況。為了保護烏江流域水環境,當地徹底取締網箱養魚,全面落實長江“十年禁漁”。目前,烏江水在化屋村主要用於灌溉。

  △當天的講解人涂志江(總臺央視記者邢彬拍攝)

  △檢測結果顯示,烏江水樣中的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數值均低於Ⅰ類水質標準。涂志江説,這表示烏江水質是高於Ⅰ類標準的。(總臺央視記者石偉明拍攝)

  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提出的明確要求。2015年考察貴州時,總書記希望貴州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走出一條有別於東部、不同於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兩年後,在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

  進村先看水,寄語烏江邊。這是守住底線的再次宣示。

  △烏江六衝河段(總臺央視記者李輝拍攝)

  化屋村的脫貧答卷

  去年11月23日,貴州省宣佈,剩餘的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這個昔日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66個貧困縣全部出列。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累計實現脫貧923萬人,每年減貧100萬人以上,減貧人數全國第一。

  這次到貴州,看脫貧攻堅成果如何鞏固,是總書記的重要關注點之一。

  △化屋村2014年時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5戶661人。2019年底貧困人口已清零。這是化屋村易地搬遷安置後的新房。(總臺央視記者安楠拍攝)

  當天,習近平走進化屋村看望鄉親們。38歲的苗族村民趙玉學,曾是化屋村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他和妻子楊鵬英去年在福建莆田打工,上個月剛剛回到老家過年。2月3日下午,總書記到訪這個五口之家時,一家人正在製作當地傳統節日食品黃粑。總書記同一家人圍坐客廳,親手包了一個黃粑,祝福趙玉學一家今後的日子過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趙玉學一家正在做黃粑。(總臺央視記者王哈男拍攝)

  化屋村2016年完成易地搬遷,趙玉學一家從破舊的麻窩寨搬進了如今的新房。去年他們全家收入達到了6萬多元。趙玉學説,過完年,等三個孩子開學後,兩口子再考慮是否繼續外出務工。

  △趙玉學搬遷前後房屋對比(總臺央視記者王哈男拍攝)

  當天,總書記還走進化屋村的扶貧車間。這個車間主要採用當地的苗繡、蠟染工藝生産製作民族服裝。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繡服裝、特色小飾品等吸引了總書記的目光。

  △苗繡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總臺央視記者王鵬飛拍攝)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貴州安順的居民就已經掌握了蠟染製作工藝。(總臺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25歲的楊文麗是這家扶貧車間的負責人,她的刺繡手藝是從小跟母親學的。楊文麗告訴《時政新聞眼》,苗繡分手工繡和機繡。一件手工繡的“歪梳苗服飾”要賣到上萬元。如今,車間的苗繡成品有近70%是通過直播帶貨銷售出去的。

  △楊文麗正在介紹“歪梳苗服飾”。(總臺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37歲的彭藝擅長的是蠟染工藝,她是貴州民族大學的民族民間美術專業碩士。她説,自己特別喜歡蠟染工藝的這種安靜氛圍。

  △彭藝介紹説,蠟染的染料製作頗費工夫,需要將板藍根枝葉和石灰浸泡5到7天,做成藍靛泥,加52度米酒和鹼,最終調成染料。(總臺央視記者段德文、王鵬飛拍攝)

  在扶貧車間,習近平總書記對大家説:“把苗繡發揚光大,傳統的也是時尚的。它既是文化又是産業,它既能夠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又用産業來扶貧,用産業來振興鄉村,可以作出貢獻。”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為苗繡點讚:傳統的也是時尚的

  化屋村處於烏江源百里畫廊核心景區。除了非遺手藝,鄉村旅遊也是化屋村的支柱産業。在村文化廣場,習近平同參加少數民族春節民俗活動的群眾親切交流,並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祝福。

  △廣場上熱烈歡迎總書記到訪的苗寨村民(總臺央視記者張宇、彭漢明、王哈男拍攝)

  依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多元化的産業發展,去年,化屋村全村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1500元。六年前,總書記在貴州花茂村考察時説: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此次考察途中,化屋村村民的笑靨如花,是對花茂村之問的最好回答。

  畢節,總書記牽掛的地方

  化屋村所在的畢節市,位於烏蒙山腹地,川滇黔三省交界之處。1935年2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畢節市林口鎮雞鳴三省村,曾召開了著名的“雞鳴三省”會議。

  △雞鳴三省景區

  畢節,是總書記深情牽掛的地方。這裡曾是全國最貧困的片區之一,1988年建立扶貧開發和生態建設試驗區。2015年6月18日,習近平在貴州調研期間專門主持召開扶貧攻堅座談會。會前的一個重要安排,就是與會相關同志到畢節了解當地扶貧開發實際情況。2017年6月23日,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也曾談到畢節。

  △化屋村走産業扶貧道路,發展特色種養殖業。這是土雞蛋和兩種頭花蓼花。(總臺央視記者郭晗光拍攝)

  2018年7月,在畢節試驗區建設3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稱讚畢節試驗區是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一個生動典型,要求確保畢節試驗區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把畢節試驗區建設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範區。

  △化屋村的苗繡作品(總臺央視記者史偉拍攝)

  脫貧之後怎麼幹?

  這些年,每逢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都要深入基層、訪貧問苦,為全國各族人民送上新春祝福。

  △視頻丨化屋村村民唱起苗族語歡歌,歌詞大意是“我們都是好朋友,一起跳舞吧”。(總臺央視記者楊立峰拍攝)

  《時政新聞眼》梳理髮現,總書記9次春節前夕考察,有6次是前往西部地區:2013年赴甘肅、2014年赴內蒙古、2015年赴陜西、2018年赴四川、2020年赴雲南、2021年赴貴州。黨的十九大以來,4次春節前夕考察,有3次把首站選擇在了少數民族村寨:2018年涼山彝族村,2020年保山佤族村,這次的畢節苗族村。

  △視頻丨化屋村村民唱起《留客歌》。(總臺央視記者楊波拍攝)

  總書記之所以牽掛西部地區、民族地區,是因為這些地方往往是貧中之貧、艱中之艱。如今,經過持續奮鬥,最難啃的“硬骨頭”已經啃下來了。脫貧之後怎麼幹?在2021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説,要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

  一村一寨,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動縮影。化屋“蝶變”,未來可期。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