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加工、特色:我國採取三方面舉措減少扶貧産業同質化競爭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于文靜)針對近年來一些地方扶貧産業發展存在同質化競爭現象,農業農村部著力編好規劃、選準産業,發展加工、延長鏈條,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促進發展特色産業助力脫貧。
這是記者從國務院新聞辦16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的消息。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劉煥鑫在會上表示,隨著貧困地區特色産業快速發展,每個貧困縣形成了2至3個特色鮮明、帶貧面廣的扶貧主導産業。在産業扶貧支撐下,貧困戶每人平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
“産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會不會出現過剩,是不是都搞同一種産品,直接影響産業發展成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農業農村部一直在研究。”劉煥鑫説。
據農業農村部總經濟師魏百剛介紹,農業農村部重點採取了以下三方面舉措:
——編好規劃、選準産業。組織中西部22個扶貧任務重的省份和832個貧困縣,每省、每縣都編制了産業扶貧規劃,指導各地因地制宜確定産業。今年農業農村部組織832個貧困縣對扶貧主導産業進行系統梳理,依託産業技術體系專家對排在前列等主導産業,逐一編制了産業發展指引。
——發展加工、延長鏈條。引導加工企業到貧困縣、貧困村建立加工基地,將農産品産地初加工、農業産業強鎮、優勢特色産業集群等項目向貧困地區傾斜。832個貧困縣累計建設農産品初加工設施4.3萬座,新增初加工能力828.8萬噸。
“貧困地區産業發展起步晚,同質化往往體現在賣‘原字號’農産品。你産黃金梨,我也産黃金梨;你發展大棗,我也種大棗。發展農産品加工業,既避免賣原料的低水準同質化競爭,也創造更多産業增值收益和就業崗位。”魏百剛説。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支援貧困地區打造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産品品牌。支援開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産品、地理標誌農産品認證,832個貧困縣累計認證“兩品一標”農産品1.2萬個。一些企業品牌也越來越亮,有效帶動貧困群眾穩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