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抗美援朝精神何以偉大?
在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始終發揚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鬥的國際主義精神,鍛造了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國共産黨人和人民軍隊崇高風範的生動寫照,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這種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
在朝鮮前線,雖然戰鬥激烈,生活艱苦,但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始終保持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圖為戰鬥間隙,志願軍戰士歌聲、笑聲不斷。新華社發 葛力群/攝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要砥礪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民族風骨。
近代以來,飽經磨難的中國人民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起了一次次頑強抗爭。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表現出大義凜然、寧折不彎的崇高氣節。從楊靖宇、左權、彭雪楓到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這些英雄烈士,用他們頑強不屈的鬥爭,用侵略者聽得懂的語言,以戰止戰、以武止戈,用勝利贏得了和平、贏得了尊重。中國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腿肚子不會抖,腰桿子不會彎,中華民族是嚇不倒、壓不垮的!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要匯聚萬眾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空軍、高射炮兵、鐵道兵、工兵、後勤部隊及在後方休整的各兵團協同作戰,頑強進行反轟炸、反“絞殺戰”鬥爭。全國廣泛開展仇視、蔑視、鄙視美帝國主義的“三視教育”,激發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積極為抗美援朝戰爭貢獻力量。全國掀起參軍熱潮,父母送子女、妻子送丈夫、兄弟爭相入伍,成千上萬的祖國優秀兒女奔赴朝鮮戰場。各階層人民的革命熱情和生産積極性被極大地鼓舞起來,讓世界見證了蘊含在中國人民之中的磅薄力量。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我們要讓侵略者知道,“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1951年2月下旬,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回國述職,在京郊玉泉山向毛澤東主席彙報朝鮮戰局情況。圖為彭德懷(左)和毛主席會面場景。侯波/攝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要鍛造捨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
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將士面對強大而兇狠的敵人,身處惡劣而殘酷的戰場環境,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官兵在零下40多度的嚴寒中頑強堅守,寧肯被凍成冰雕也不撤出陣地。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戰士胡修道在戰友全部傷亡的情況下,一個人英勇作戰,從上午打到黃昏,打退了敵人41次衝鋒,殲敵280余人,在後續力量的增援下,守住了陣地。今天,面對新時代強國強軍的艱巨任務,我們要加強戰鬥精神培育,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做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戰士,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使新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獲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圖為朝鮮人民歡送中國人民志願軍回國的熱烈場面。新華社記者 呂厚民/攝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要激發守正創新、奮勇向前的民族智慧。
勇於創新者進,善於創造者勝。志願軍將士“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堅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揚長避短,根據自身裝備特點和作戰能力確定打法。實行輪番作戰、輪換作戰方針,創造了“零敲牛皮糖”等新戰術,建立起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創造了依靠劣勢裝備打贏現代戰爭的一系列新經驗、新戰術、新戰法,把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鬥爭。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只會越來越複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像的驚濤駭浪。面對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面對各種阻力壓力,我們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展現大智大勇、銳意開拓進取,“殺出一條血路”!
更多精彩,詳見:《銘記偉大勝利 推進偉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