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發展格局是必然和共贏的戰略選擇

2020-10-12 20:21: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新發展格局怎麼看怎麼辦】

  作者:林毅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發生深刻調整,國內發展環境也經歷著深刻變化。面對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大勢和發展規律,科學分析我國發展面臨機遇和挑戰的新變化,著眼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作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決策。

   一、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的必然之選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短期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當今世界經歷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變化,世界經濟低迷,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受到衝擊。根據世界貿易組織4月初的預測,今年全球貿易將縮水13%到32%,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增強,我國出口也將受到外部需求下降的影響,需要加快釋放內需潛力、激發國內大迴圈活力。

  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長遠來看,出口對我國經濟的拉動作用逐漸減弱。2006年,我國出口占GDP(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35.4%,2019年,我國出口占GDP的比重降至17.4%,與2006年相比減少一半,這一年我國82.6%的國民經濟是在國內實現迴圈的。

  出現這種變化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從發展規律和國際經驗看,現代製造業規模經濟大,越大的經濟體,國內市場規模越大,國內消化産出産品的能力越強,國內生産總值越多地依靠國內迴圈。2006年,我國每人平均GDP為2099美元,GDP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為5.3%,到2019年,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每人平均GDP提升到10098美元,GDP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達16.4%。隨著我國成為越來越大的經濟體,出口占GDP的比重隨之降低。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準不斷提高,産業結構發生變化,服務業佔GDP的比重越來越高,由2006年的41.8%提高到2019年的53.9%。受這兩方面因素影響,出口對我國經濟的拉動作用逐漸減弱。

  事實上,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已在向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轉變,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2019年,國內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7.8%,國內資本形成的貢獻率則達31.2%,兩項加起來為89%,尤其消費連續6年成為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隨著我國發展,收入水準進一步提高所帶來的經濟體量的擴大和産業結構的變化所帶來的服務業比重的增加,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迴圈動能明顯減弱,經濟發展決定於國內經濟迴圈的特徵會更加明顯。可見,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經濟發展規律在當前階段的體現,是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論斷,是必然的戰略抉擇。

  同時,新發展格局也是共贏的戰略抉擇,它不是封閉的國內迴圈,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迴圈。

  國際貿易有利於各國利用自身比較優勢進行互補,讓交易雙方均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想要的商品和技術,以實現互利共贏。此外,全球化趨勢亦是不可逆轉的。因此,新發展格局一定是內外迴圈雙輪驅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勢互補。2008年以來,全世界每年30%的增長來自中國,中國成為世界最重要的市場擴張動力來源。新發展格局將使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持續上升,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市場引力場,並將中國發展紅利與世界共用,有利於中國也有利於世界。

   二、深化改革以暢通國民經濟迴圈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戰略方向,利用好我國的發展潛力和空間,扭住提高收入、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使生産、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準動態平衡。

  在生産層面,要保障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強化産業鏈供應鏈既要注重以改革促創新,也要打開大門搞創新,在全球範圍內更好配置資源、共用資源。要讓産業形成足夠競爭力,需要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區等足夠大的區域內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打造産業集群,形成規模效應,帶動技術水準躍升。分配層面應在一次分配中注重公平與效率的統一、二次分配中更注重公平,要繼續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各地充分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同時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以提高二次分配的能力,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在流通上,要進一步減少交易環節、降低交易費用、提高流通效率,讓生産要素在區域和城鄉之間高效流通、合理配置。消費層面則需要繼續不斷提高居民收入水準、持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增強居民消費的能力和信心。

  暢通國民經濟迴圈,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發揮好因勢利導的作用,更好地釋放增長潛力,推動産業不斷升級、技術不斷創新,保持經濟高品質發展,不斷提高收入水準,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讓經濟不斷良性迴圈。

  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的關鍵,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取得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邁入新發展階段,改革面臨新任務,必須以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舉措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前,我國商品和服務市場發展迅速,但要素市場發展仍存在堵點,應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具體而言,在資本要素的金融市場,要通過結構改革補中小金融短板,讓農戶、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得到更多金融支援;在人才市場,要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和讓房子回歸用來住的功能等舉措疏通人才跨區域流動的障礙;在土地市場,要深化農村集體土地入市制度改革。

  深化改革的過程中,一定要用好政府和市場“兩隻手”。勞動生産率水準的不斷提高,需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産業升級,而技術創新和産業升級需要企業家奮發有為,有效市場能提高企業家的創業熱情和積極性,但在這一過程中,必然有些只靠企業家自身難以解決的市場失靈問題。因此,政府不能缺位,要理順“兩隻手”的關係——市場有效要以政府有為為前提,政府有為應以市場有效為依歸,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長期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使經濟發展的動力充分涌流,不斷提高發展品質,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12日 03版)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