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成為中東歐農産品出口新增長點
從保加利亞的酸奶、希臘的橄欖油、波蘭的牛奶,到捷克的啤酒、匈牙利的葡萄酒“托卡伊”,中東歐國家農産品不斷走進中國百姓家庭,豐富了人們的餐桌,也成為了解中東歐國家風情的一扇窗。受自然條件和歷史因素影響,中東歐國家對農業發展尤為依賴。農産品貿易在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中佔突出地位,農業也是雙方重點合作領域之一。
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中東歐各國農業生産及對外貿易渠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損失嚴重。隨著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發展穩定轉好,帶動了中東歐農産品貿易的恢復,中國市場成為中東歐農産品出口新增長點。
對華出口 逆勢上揚
沃維奇縣是波蘭重要的乳製品生産地之一,距離中歐班列蓉歐線終點羅茲站不到100公里,每年這裡會有600多個集裝箱、價值1000萬歐元的奶製品銷往中國。得益於中國市場的增長,波蘭乳製品對華出口量增長迅猛。
疫情暴發後,歐洲對乳製品需求量急劇下滑,這對嚴重依賴歐洲市場的波蘭乳製品産業造成巨大衝擊,很多奶農不得不減少存欄量以控制損失。沃維奇地區牛奶合作社銷售經理希蒙 馬科斯説:“疫情使我們儲存和運輸乳製品的成本增加了約兩成,很多養牛大戶瀕臨破産,如果沒有中國市場,我們的損失會更大。”
今年上半年,波蘭對華牛奶和奶油出口量增加25%,乳清粉出口量增加1.6倍,實現逆勢上揚。波蘭牛奶商會主任瑪麗茲耶夫斯卡説:“波蘭乳製品以其綠色健康的品質、獨特的口味在中國廣受歡迎。面對疫情和貿易保護主義上升帶來的挑戰,中國成為我們重要的出口方向,預計未來也會如此。”
中波農産品貿易實現逆勢上揚,得益於中歐班列在疫情防控期間發揮的獨特作用。中歐班列冷鏈運輸設備適合畜産品、果蔬和奶製品運輸,相對於空運和海運,具有運費和時間優勢,成為當前保障中國與中東歐農産品貿易的一大亮點。今年8月,中歐班列開行列數和發送箱數再創歷史紀錄,同比分別增長62%和66%。
波蘭華沙商會會長特拉契克説:“2019年,中國與中東歐17國的農産品貿易總額超過14億美元,這個數據對我們非常重要。在疫情衝擊下,産業鏈比較脆弱的農牧業受重創,中國市場顯得更為重要。應充分利用中歐班列優勢,積極探索中東歐國家和中國農産品貿易合作的新途徑。”
“雲端”發力 “抱團”入市
9月17日,2020中國—中東歐國家特色農産品雲上博覽會在山東濰坊開幕,近百家中東歐企業入駐線上展館,10余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參與直播推介,超過650萬名觀眾“雲端”參展。
2020年是“中國—中東歐國家農業多元合作年”。受疫情影響,一些農業合作項目被迫推遲,一些展會不得不取消,然而線上貿易合作持續升溫,有力推動了雙邊貿易發展。今年上半年,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農産品貿易額達7.3億美元,同比增長8.2%。
據保加利亞媒體報道,該國葡萄酒産業因受疫情影響面臨困境,葡萄酒消費量和出口量均減少。令人欣喜的是,過去3個月來,葡萄酒線上貿易出現轉機,許多葡萄酒網店興起,尤其是來自中國的網上訂單增長明顯。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農産品線上貿易的發展,離不開近年來一系列平臺的搭建。2018年11月,中東歐“16+1”農産品和其他産品電商物流中心與展示館在深圳鹽田港正式啟動,通過B2B開展跨境農特産品貿易;2019年2月,首個中國—中東歐國家電商展示中心在保加利亞第二大城市普羅夫迪夫揭牌;2019年4月,京東超市“匈牙利國家館”線上開館,吸引眾多粉絲前來購物……
每年6月在寧波舉辦的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今年走上“雲端”,通過貿易對接會、直播帶貨等一系列活動,中東歐企業依舊能拓展中國市場。6月中旬,中國—中東歐國家中小企業復工復産視頻資訊交流與洽談會舉行,157家中方企業、135家中東歐國家中小企業和政府機構通過線上交流的形式,共商“後疫情時代”復工復産合作,共簽署近70項合作協議或合同,涉及工業製造、貿易投資、農業、旅遊、人文交流、醫療衛生等領域。
保加利亞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農業合作促進聯合會會長瓦西爾 葛磊夫表示,政府搭建的電子商務平臺匯聚了相關食品及農産品協會,“為中東歐相對分散的農戶通過電商‘抱團’進入中國市場、打響品牌鋪設了一條捷徑”,“中國—中東歐國家農業合作潛力大,互補性強。中東歐國家在食品等領域執行歐盟標準,價格卻相對較低,我們堅信‘中東歐製造’在中國市場前景看好。”
農技合作 共同提高
近年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農業交流、投資、科研領域的合作也取得很大進步。首個中國—中東歐國家農業合作示範區落戶保加利亞,重點就農業科研、農機、種植、養殖、加工全産業鏈等領域展開闔作;首個中羅農業科技園在羅馬尼亞投入使用,包括智慧LED植物工廠和輕簡化節能日光溫室……
“中國與中東歐農業合作是互利共贏、雙向互補的。中東歐擁有悠久的農業傳統,無論在精細管理還是農業技術上,都有獨特之處。波蘭的水果加工技術、羅馬尼亞的蔬菜科技、匈牙利的畜牧業養殖水準等,都長期居於歐盟前列,農業技術合作將共同提高我們的農業綜合生産能力。”葛磊夫説。
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農業科學與獸醫學大學中羅棗聯合重點實驗室裏,有一棵來自中國陜西的棗樹。自1996年在此紮根以來,羅馬尼亞的農業專家們在這棵棗樹上嫁接培植出了十幾個新品種。當年把這棵棗樹帶到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農業科學與獸醫學大學副校長弗洛林 斯坦尼卡説,農業合作一直是中羅兩國友誼的見證,“未來在中東歐農産品生産中,中國的資本和市場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
(本報華沙9月1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