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臟亂大石砬蝶變成“油畫”

2020-09-15 17:30: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白露時節,河北壩上大石砬村藍藍的天空上,潔白的雲朵宛如一團團巨大的棉花糖。遠望去,低矮的山巒滿身綠裝,金黃的莜麥隨風掀起層層波浪,紅墻掩映下的村莊,如同鑲嵌在立體“油畫”中。

  位於北京北部270多公里處的沽源縣長梁鄉大石砬村,有585戶、1414人。2017年底,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07戶、650人。

  2018年3月,河北省林業規劃調查設計院院長田建輝受命擔任省林草局駐大石砬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他向局黨組立下軍令狀: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我剛接到駐村扶貧任務時,因為連續多天出差病倒,正在醫院輸液。”田建輝説,單位召開扶貧動員會後第二天,他拿上還沒有輸完的藥,帶領隊員姚偉強、李增良奔赴大石砬。

  沽源縣是河北省1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田建輝至今清晰地記得三年前進駐大石砬時的感受:天寒地凍,滿目荒涼。當時村裏自來水管網因寒冷凍結,只有幾戶人家自來水能用,全村百姓排隊打水……

  田建輝沒有因為眼前的困難退縮。“田書記鼓勵我們,既然組織派我們來扶貧,我們就不能辜負貧困戶的期盼和組織的信任!”扶貧隊員姚偉強説:“在村委會安頓好住處,他就帶領我們和村幹部對全村逐戶了解情況。”

  “只有摸清群眾生産生活現狀和貧困原因,才能有針對性地打好脫貧攻堅戰。”田建輝説。

  針對自來水管網一到冬天就上凍、群眾吃水難的問題,田建輝聯繫沽源縣政府和縣水務局,經多方爭取,將大石砬村列入“中央資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2018年8月該工程完成,徹底解決了困擾村民多年的飲水難題。

  隨後,田建輝帶領村民修路、整治村容村貌。3年來,村裏所有街道實現硬化,而且都有了名字——生態扶貧路、敬老愛民路、小康致富路……家家戶戶門外廁所連豬圈的臟亂差現象消失了。

  結合《沽源縣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規劃(2019-2035年)》提出的探索“生態興縣、生態強縣”之路,扶貧工作隊倡議成立了林木種植合作社。

  “合作社造林既能改善生態環境,還能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戶勞務收入。”田建輝説。3年來,村裏已造林2300多畝,完成了壩上楊樹防護林更新改造技術示範推廣項目,惠及貧困人口40人,每人平均增收2000元;實施樟子松嫁接紅松項目,村集體增收20多萬元;利用省林草局支援的花卉項目資金,與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設了600畝富硒金蓮花産業園;還爭取到中幼林撫育項目資金100萬元,增設護林員崗位79個,每人平均年增收3000元。

  如今,總面積4.8萬畝的大石砬村,耕地面積1.28萬畝,林地面積2.1萬畝,草地面積0.91萬畝。2019年,大石砬村被綠色中國行活動組委會授予“國家森林鄉村創建工作樣板村”,並獲得“國家森林鄉村”和“全國生態文化村”等榮譽稱號。

  3年來,大石砬村建起了大戲臺、浴室、民心公園、文化廣場,村民還免費用上了無線網路。扶貧工作隊幫助大石砬村村民共辦理各種慢病證240個;完成了146戶的易地搬遷,65戶危房實現“清零”。

  在抓好各項扶貧工作的同時,扶貧工作隊注重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通過換屆選舉,3名優秀黨員成為村幹部,培養了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45歲的孫喜玲是大石砬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她説:“隨著扶貧工作隊生態扶貧不斷發力,大石砬村民年每人平均收入從2017年的2800元提高到2019年的9120元。2019年全村脫貧出列。”

  孫喜玲還給記者講了這樣一件喜事:以前村裏窮,少有女子願意嫁過來,村裏多年沒辦過喜事。但是2018年以來,日子越過越紅火,已經有9名大齡男村民娶了媳婦,其中年齡最大的49歲。

  田建輝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省扶貧脫貧優秀駐村第一書記”,孫喜玲被河北省委組織部評為100名鄉村振興“領頭羊”之一。

  記者看到,在大石砬村東南角,一處“草原天路驛站”正在建設中。“這個驛站明年夏天就能使用,到時候這裡的綠色資源、旅遊資源將變成經濟資源,綠水青山必將變為金山銀山。”田建輝説。

  60歲的村民楊永財種了50畝地,還開了一個小賣鋪,他率先從村裏的生態變化中找到了商機,去年他和在北京工作的兩個女兒出資63萬元建了兩層樓,目前已經啟用。“天路驛站就在村邊,我準備開民宿,迎接明年的遊客。”楊永財充滿信心。(新華社記者曹國廠、高博、秦婧)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