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山易地搬遷:搬出生活新天地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督戰未摘帽貧困縣】
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 李曉東 周洪雙 郭俊鋒
開欄的話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收官在即,中央掛牌督戰的52個未摘帽貧困縣能否如期脫貧、與全國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近日,光明日報記者奔赴這些深度貧困地區,在廣袤的田間地頭,記錄廣大幹部群眾一鼓作氣、頑強作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昂揚鬥志。光明日報今起開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督戰未摘帽貧困縣》專欄,反映深度貧困地區的今昔變化和各地多措並舉、攻堅克難的扶貧工作進展。
“群峰嵯峨,四時多寒”,謂之涼山。行走在大涼山,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青山環抱中,是充滿彝族特色的易地搬遷安置點新居:或灰白,或土黃,密集的是樓房小區,開闊的是聚合新寨。
“真是想不到。”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烏依鄉阿布洛哈村村民且沙次爾有著太多感慨。從懸崖邊的土坯房到彝家新寨;從攀爬懸崖峭壁到通村公路全線貫通,開通客運班線;從靠天吃飯到成規模種植……種種變化,讓他感念於心。
這樣的變化,伴隨著脫貧攻堅刻在群眾心中。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記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家庭。2020年,大涼山發起脫貧攻堅戰的總攻,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最後7個貧困縣摘帽、300個貧困村退出、17.8萬貧困人口脫貧的重任。
開啟新生活,改變有方法
“住上好房子”是完成脫貧攻堅目標的先決條件之一。要優先解決交通不便、人畜混居、人多地貧等問題,易地扶貧搬遷成為必然選擇。
走進涼山州昭覺縣易地搬遷扶貧安置點沐恩邸社區,就如同走進一個新型城市社區。6000余人、1428戶貧困家庭住在這裡。超市、學校、幼兒園、社工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農家書屋、黨員之家等配套設施和社區服務場所一應俱全。
成年人在小區接受職業培訓;婦女們背著孩子,做著繡品;長者們坐在凳子上聊天;孩子們有的在小區裏玩耍,有的在社區託管班由志願者輔導學習;有居民社工在打掃道路衛生;社區組織大家在小區廣場跳彝族舞——一切井然有序。
“現在,村民們正在慢慢適應這種社區生活。”社區黨支部書記石一阿西告訴記者,為了讓搬遷群眾順利適應新環境新生活,社區實行縣級部門包樓棟、黨員幹部包戶的“幫包”工作機制。制定居民公約實施細則,開展遵守規章制度、維護公共衛生、注重鄉風文明等方面的培訓。
“恩扎馬洛,綜合得分29;吉克吉曲,綜合得分31。”美姑縣灑庫鄉樂美社區奮進超市兌換表上記錄著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積分、兌換物品名錄。“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樂美社區實行積分制管理,發動群眾關注個人衛生、踐行公益活動,增強大家的幸福感與認同感。積分可兌換生活及學習用具,引導村民創建潔美家庭,建設美麗鄉村。
截至目前,涼山累計完成新建安全住房19.5萬套,其中易地扶貧搬遷住房7.4萬套,彝家新寨住房建設9.8萬套,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住房等2.3萬套,全州貧困戶安全住房保障率達100%。
學習新技能,就業有信心
“火候要控制好。”粵菜師傅馮遠日一邊掂勺一邊給昭覺縣三河村村民學員講解培訓,開展就業幫扶。實現易地搬遷後,村民們就業需求更為迫切。
2019年,三河村通過鄉村兩級農民夜校,培訓實用技能,輸出勞動力170余人,實現每人平均務工收入2萬元以上。今年春節後,部分群眾外出務工受疫情影響,村裏又及時組織他們到附近的工地或産業園區務工,確保貧困戶收入不受影響。涼山州共計轉移輸出建卡貧困勞動力22.65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30.51億元。
“以工代訓兩促進”是美姑縣的實踐。今年通過“以工代訓”向樂山就業轉移貧困勞動力469人次,在全縣最大的牛牛壩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配套建設金威利製鞋扶貧工廠,9月底投産後將2000個就業崗位送到搬遷群眾家門口,培育出美姑第一代産業工人。
在涼山州,不少地方大力開展彝繡、縫紉等勞動技能培訓,讓貧困婦女在家就能工作,促進就業增收。
最近,越西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潘曉東忙著開辦縣裏的第一家扶貧車間,這家扶貧車間就在越西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感恩社區對面。“我們將引入20多名縣裏刺繡、銀飾的非遺帶頭人加入其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潘曉東介紹。
潘曉東説,越西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將提供價值200萬元的刺繡、銀飾等生産設備,越西縣國投公司負責建設扶貧車間。貧困戶可以獲得1%的生産分紅,還可以獲得務工收益,學習創業技能。“最終目的是讓貧困戶們既可以在我們扶貧車間務工,同時還能有一技之長。”潘曉東説。
持續保增收,新居産業旺
“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搬遷成為選擇。搬遷了,能否留得住,村民後續如何發展,如何確保群眾持續增收、逐步致富?都是擺在面前的新課題。
“一方面,鞏固原有農業基礎,持續助農增收。另一方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帶動就近務工;成立創業就業服務站,穩定勞務輸出。”昭覺縣副縣長廖宇超説,他們適當保留農村原有生産用房,方便搬遷戶輪流返鄉從事種養業,給予規模化發展的種養大戶項目支援;同時,引進企業或建專業合作社,鼓勵群眾以資金、技術、土地流轉等要素入股,發展現代農業,用工優先考慮搬遷農戶;在適宜區發展經果業,減輕搬遷戶對土地的依賴。
公路連接了鄉村與城市,貧瘠與困頓正在消失,富足與希望正在升騰。金陽青花椒、阿卓瓦烏葡萄、拖覺鎮藍莓、昭覺九如生態草莓……曾經以馬鈴薯、蕎麥當家的大涼山引進越來越多的新品種,採取“村村聯辦”“村企合作”“村社合作”等多種發展模式,發展現代産業。
在布拖的阿布洛哈,規模發展凱特芒果、白魔芋、青花椒等特色産業600畝,建成黑山羊養殖基地600平方米,養殖黑山羊100隻,試點種植中藥材三叉白芨和特色水果小米芭蕉等,部分作物已進入挂果期,今年秋季將産生實際收益。在美姑拉馬、牛牛壩等地種植生薑2000畝,在巴普鎮建設高標準蔬菜育苗大棚2000多平方米,引進訂單農業發展辣椒種植約2000畝,有力提升經濟價值,助力群眾增收。
千里彝山,勝境天成。與此同時,生態觀光農業、鄉村休閒旅遊正在興起。金陽縣丙乙底村依託坐擁10萬畝索瑪花海的區位優勢,建立村級“旅遊驛站”。僅2018年索瑪花節期間集體經濟收入約2.4萬元,村集體還向村民現地收購豬、羊、雞、馬鈴薯、蔬菜等2萬多元,讓他們在家門口掙上錢。
告別40多公里外的山上土坯房,的日伍機花8000元住進了喜德縣城彝欣社區新居,老公在江蘇打工,自己在縣城開服裝店,女兒在社區幼兒園上大班,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三年前為開服裝店而申請的貸款3萬元,馬上就能還上了。她説:“黨和政府給我們脫貧致富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我們一定要把日子越過越好,才不辜負那麼多關心我們的人。”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12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