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15年,這一理念歷久彌新

2020-08-15 17:42:00
來源:求是網
字號

  在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的村口,有一塊刻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石碑,記錄著習近平總書記與余村的“綠色情緣”。

  那是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來到余村調研。聽到余村關停了污染環境的礦山,開始搞生態旅遊,打算讓村民借景生財時,習近平十分高興,他表示,余村關停礦山、水泥廠是高明之舉,並在這裡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的提出,為余村人吃下了定心丸、也指明瞭發展方向。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1980年代的資料照片;下圖為:2018年4月24日,遊客在整修一新的余村遊覽拍照(新華社記者翁忻旸攝)。

  今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余村考察,同村民們親切交談,了解該村多年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綠色發展發生的巨大變化。他對村民説,余村現在已經在全國起到示範作用,他看好這裡的發展後勁和潛力。余村要再接再厲,順勢而為,乘勝前進,芝麻開花節節高。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從提出到現在已經15年了。這一歷久彌新的理念,隨著時代車輪滾滾向前,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一套科學完整的理論體系已經形成。

  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

  2015年,“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進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這一中央文件;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新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成為黨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性認識的最新成果。

  2017年,“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寫進黨的十九大報告;“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寫進新修訂的《中國共産黨章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我們黨的重要執政理念之一。

  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實現了黨的主張、國家意志、人民意願的高度統一;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正式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六項重要原則之一,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瞭方向。

  塞罕壩位於河北省北部。由於歷史上過度採伐,土地日漸貧瘠,北方的風沙可以肆無忌憚地刮入北京。1962年,塞罕壩機械林場建立。經過三代人艱苦奮鬥,塞罕壩地區森林覆蓋率從11.4%提高到80%。目前,這片超過百萬畝的人造林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應1.37億立方米的清潔水,同時釋放約54.5萬噸氧氣。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2017年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圖為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秋景。

  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出深刻解讀,這一理念在實踐中日臻豐富完善,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很關鍵”,“綠水青山不僅是金山銀山,也是人民群眾健康的重要保障”。

  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後不是我們的目標,生活富裕但環境退化也不是我們的追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刻體現了對群眾訴求的關切和回應,充分彰顯了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民生情懷。

  ——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

  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否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發展經濟不能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捨棄經濟發展而緣木求魚,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這一理念的創造性就在於,它不是用排他性的眼光來看待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而是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打開一條通道,指出了一種兼顧經濟與生態、開發與保護的發展新路徑。

  ——提高把“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能力。

  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關鍵是要樹立正確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選擇好發展産業”,“現在,許多貧困地區一説窮,就説窮在了山高溝深偏遠。其實,不妨換個角度看,這些地方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

  提高把“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能力,關鍵要轉變思路,開拓新路,敢於打破舊觀念,探索發展新模式,真正做到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生産,以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的實績造福於民。

  長江是湖北省經濟發展的“黃金主軸”。目前,湖北省正以系統性舉措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修復,實施長江防護林建設、水土流失治理、河湖濕地保護等一批生態重點工程,優化長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長江水質,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路徑,著力打造一條全新的綠色生態廊道,築牢長江中游重要“生態屏障”。圖為無人機拍攝的湖北省武漢市東湖綠道。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

  生態成就歷史性變革

  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從三江源到毛烏素沙地,從東北林區到雲南洱海,一個個“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故事,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匯聚成美麗中國的動人景致。

  在森林覆蓋率上,已經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僅約8%提高到目前的22.96%,森林蓄積量達到175.6億立方米,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在水體治理上,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不斷提升,劣V類水質斷面比例持續下降,大江大河干流水質穩步改善。與2015年相比,2019年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上升8.9個百分點,劣V類斷面比例下降6.3個百分點。

  在大氣治理上,2019年全國重點城市PM2.5和二氧化硫平均濃度,分別比2013年下降43%和73%,重污染天數下降81%。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952年倫敦霧霾事件後,英國政府付出了30年左右的時間,才摘掉了倫敦“霧都”的帽子;1943年美國洛杉磯霧霾大爆發,直到64年後的2007年洛杉磯空氣才達到清潔標準;上世紀60年代因“四日市公害”事件日本開始治理空氣中的硫氧化物,從1975年的50微克/立方米減少到2010年的21微克/立方米,前後用了35年時間……

  無論是與自己比,還是與其他國家比,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對生態治理的重視程度之高、治理力度之大、環境品質改善速度之快,都很難找到先例。

  中國綠色發展的道路吸引著世界目光,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201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第27次理事會將來自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寫入決議案。3年後,專門發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充分認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巨大成就和世界意義。

  實行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準的一個重要體現。圖為2020年5月23日,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走進北京市東城區西花市南裏東區,舉辦垃圾分類宣傳活動,為社區居民講解垃圾分類知識。新華社記者 彭子洋/攝

  咬定青山不放鬆

  1972年,美國環保運動的先驅組織、著名的羅馬俱樂部出版了《增長的極限》一書,給西方的傳統發展模式敲響了警鐘。40年後,《增長的極限》作者之一喬根蘭德斯,在持續跟蹤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羅馬俱樂部最新權威報告——《2052:未來四十年的中國與世界》。報告延續其一貫的悲觀主義判斷,唯獨對中國的發展道路和前景抱以樂觀期待。

  蘭德斯給出的一條重要理由是,對中國政府生態治理和宏觀調控能力充滿信心,“資本主義的短視,已經無法做出保障長期利益的明智決策,而中國多年來實行的五年規劃以及綠色轉型能夠以系統性的方式,將中國建設成為符合其長期目標的國家”。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不能一邊宣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邊生態環境品質仍然很差,這樣人民不會認可,也經不起歷史檢驗。” 2018年5月18日,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黨全國人民,“不管有多麼艱難,都不可猶豫、不能退縮,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勇氣、攻城拔寨的拼勁,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不可否認,當前疫情對經濟運作造成較大衝擊,與此同時,生態環境建設的制約瓶頸愈發凸顯。越是這樣的時刻,越需要保持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定力,以“咬緊牙關、爬坡過坎”的堅強意志、以“不動搖、不鬆勁、不開口子”的堅決行動,方能推動生態環境建設邁上新臺階、實現新突破。

  今年3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到浙江、陜西、山西、寧夏、吉林考察和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反覆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批示,傳遞了絕不能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就放鬆對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強烈信號。

  總書記説,“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這一光輝論斷,激勵中國人民堅定前行。

  只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久久為功,一任接著一任幹,就一定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用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責任編輯: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