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人的故事|人大代表厲莉:每一次法槌落下,都必須是正義的聲音

2020-05-23 17:33: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你做這個工作,

  一定要做對老百姓有意義的事情,

  如果你做一些坑老百姓的事兒,

  那我們就白疼你了!”

  姥爺得知我成為法官的那天,

  第一句話不是祝賀,而是告誡,

  這句話一直伴隨著我的每一場審判。

  我是厲莉,全國人大代表、

  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

  和所有懷著崇高法治信仰、

  投身司法事業的年輕人一樣,

  我渴望每一次法槌莊嚴落下,

  都誕生偉大的判決。

  我在實戰中不斷思考,

  我想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場判決中,

  都能感受到正義的力量。

  2008年,我進入房山區人民法院工作。

  12年,回首來時路,

  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操作,

  從審判員到庭長,

  一步一步,我內心的熱忱始終未變。

  我至今都記得第一次審判的情景。

  我雖然在審判長的位置上正襟危坐,

  但明顯感覺到自己的雙腿在法袍下發抖。

  緊張是因為對這個職業的敬畏,

  手中的法槌在為人民群眾執掌正義和公平時,

  需要格外慎重。

  我曾經審理過一起“高速公路遺撒案”,

  該案中一輛車的千斤頂在行駛時掉出,

  導致後車車輛損壞。

  保險公司在賠償完被保險人後,

  把道路管理部門告到了法庭,

  認為高速公路管理方

  沒有盡到及時清障的義務。

  類似的案例並不少見,

  通常高速公路管理方都會拿出

  每天的路産巡視記錄,

  來證明自己已經盡到了法律規定的義務,

  並得到法院的支援,而不被判賠償。

  我認為高速管理方是要負一定責任的,

  但是如果我這麼判了,

  就很有可能會違背相關判例。

  但高速公路的遺撒造成的相關事故危害很大,

  有的甚至會致使後車車毀人亡,

  一天三次巡查,

  並不能完全發現所有遺撒。

  我開始對大量的法律法規進行梳理,

  終於有了重大發現。

  最終,我大膽地判定高速公路方

  需承擔一定的責任。

  這份判決,得到了社會的良好評價,

  而其中的判詞,也被列為北京法院經典判詞。

  轄區內因遺撒而發生的交通事故

  得到了有效控制。

  我想這也是作為法官最幸福的時刻了吧。

  全國人大代表,

  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

  我要做的就是通過這個角色,

  把基層的問題和聲音準確地傳遞出去。

  長期以來,民間借貸受重視不足,

  多有“灰色地帶”之嫌。

  這種“地下性”放貸,

  給不法人員提供了機會和土壤,

  刑事手段要打擊的恰恰是這種“地下性”,

  而高息並非問題的本質和要害。

  我呼籲刑法分則中增設“非法放貸罪”,

  以防範金融風險,穩定社會秩序。

  去年,“兩高兩部”聯合印發的

  《關於辦理非法放貸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

  明確規定,非法放貸被認定為非法經營罪。

  今年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

  我將持續關注民間信貸領域的規範化治理。

  我是一名法官,也是一位母親。

  這些年,我見過很多父母離異後

  陷入被“搶來搶去”困境的孩子。

  2019年,我提出以未成年人保護為本位,

  優化探望法律制度的建議。

  孩子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

  保護未成年人的權利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有人説我“執拗”,

  我卻把這份執著看作肩上的責任。

  今年全國兩會,

  我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社區建設、

  消費領域糾紛多元化解工作上。

  我帶著這些建議走進兩會,

  希望傳遞更多百姓聲音。

  今年我帶來的建議是:

  2018年3月17日,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憲法宣誓儀式舉行。

  手捧憲法的禮兵,從我身邊經過,

  護送憲法走向宣誓臺。

  莊嚴的國歌聲中,我熱淚盈眶,

  作為一個心懷法治信仰的法律人,

  那一刻我的感受很難用一個詞來準確形容,

  應該是一種充滿希望的神聖感和使命感。

  法律不應該是冷冰冰的規則,

  法律也有溫度。

  法官身份之外,

  我也想用公益的方式為法律增加溫度。

  十幾年前,

  我曾兩度捐獻造血幹細胞

  挽救一個女孩的生命,

  而今,以我的名字命名的

  志願服務團隊“房山法院厲莉愛心團隊”,

  從最初成立時的40余人,

  擴展到了200多人。

  我想,公益事業中的每一份成就

  都是屬於我的溫暖之光。

  審判是一個頗具靈魂感和神聖感的工作,

  作為一名人民法官,

  我感恩能生逢這樣一個

  有能力呵護夢想、呵護靈魂的新時代。

  我能做的就是讓正義不被疏忽,

  讓罪惡得到懲罰。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作家報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媒體學院建設性新聞工作坊

  聯合出品

  記者:李慧慧 蒙曉(實習) 張斌(實習)

  策劃:王海 楊月

  設計:叢穎(實習) 龔一悅(實習)

  顧澤惠(實習) 楊英姿(實習)

  視頻:林暉泓(實習) 吳澳(實習) 李藝婷(實習)

  劉嘉音(實習) 陳家欣(實習) 劉好(實習)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