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攢勁”小夥馬金龍的帶貧路
新華社蘭州5月11日電 題:“攢勁”小夥馬金龍的帶貧路
新華社記者張文靜、王銘禹、張智敏
最近,76歲的貧困戶徐萬餘家中添了一頭“牛寶寶”。駐村幹部馬金龍比老徐還要激動, “牛犢好比金元寶。牛生牛,錢滾錢,老徐家如期脫貧沒問題。”馬金龍説。
馬金龍(右一)和徐萬餘在牛棚中拉家常。新華網發(張文靜 攝)
徐萬餘的家在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馬營鎮華川村。這裡山大溝深,自然條件差。目前,通渭仍是甘肅全省未脫貧的8個貧困縣之一。
五年前,馬金龍來到華川村擔任駐村幹部。那時,華川村既窮又臟。村民們脫貧鬥志不強,也不看好這個“80後”大學生。
馬金龍幹勁十足,偏不信“邪”。他決定先從群眾身邊的小事做起——掃馬路。“居住環境好了,大家的精神面貌一定會變樣。”他説。
於是,馬金龍帶頭打掃衛生,清理村中垃圾。村幹部也跟著幹了起來。時間久了,自發參與的村民也多了,隨意扔垃圾的行為少了,小村莊乾淨多了。
進群眾家門,聽百姓心聲。朝夕相處下,馬金龍和村民打成一片。獲得群眾支援後,馬金龍將工作重心投向産業發展。
徐萬餘送馬金龍(右一)出門。新華網發(張文靜 攝)
華川村養牛歷史悠久,但品种老化,村民缺乏技術,養殖效益低。
“嘴寬蹄圓、線條好的牛,吃得多,上膘快,出欄也快。”馬金龍年紀不大,但談起養牛,頭頭是道。他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養牛“好把式”。從小耳濡目染,他深知養牛致富經的秘訣在於“一要成規模,二要品種好。”
2018年,馬金龍帶領貧困戶赴外地學習觀摩。看到規模化的養殖現場,聽到養殖戶的致富經,大家心動了。
在扶貧資金支援下,20多戶貧困戶戶均引進一頭基礎母牛,政府還配套建設了青貯池、發放了鍘草機。目前,徐萬餘家有7頭牛,脫貧“底氣”十足。
進牛棚、拉家常、談收成,幾乎成了馬金龍的每日功課。在他的耐心指導下,華川村養牛産業漸成氣候。村裏種植業結構悄然變化,很多群眾改種青貯玉米,因為青貯玉米經過簡單加工後,就能成為牛的“營養餐”。
群眾掙到了錢,馬金龍贏得了口碑。“金龍是個‘攢勁人’。”徐萬餘毫不吝惜對他的讚賞。
如今,華川村舊貌換新顏。馬金龍繼續帶領村民拓展致富路。
華川村一景。(受訪者供圖)
上大學時,馬金龍主修園藝和環境藝術相關專業,這使他在華川村施展才華具有獨特優勢。他組織群眾把廢舊的木頭、輪胎等刷上彩漆,做成護欄,錯落有致地排在巷道兩側,護欄內精心栽植了萬壽菊、油菜花等植物;並將斗笠、木篩等農具挂在農家屋外墻上。村裏處處透露著濃郁的農耕文化氣息,曾經的“灰姑娘”華麗轉身,成了周邊群眾節假日休閒娛樂的“打卡”地。
這是華川村打造的鄉村記憶博物館。新華網發(張文靜 攝)
去年,華川村建起鄉村記憶博物館。“我們希望借助華川村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旅遊,帶動更多村民從鄉村旅遊中賺錢。”馬金龍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