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我國有能力應對全球糧食危機風險

2020-03-28 11:26: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引發各國恐慌性囤積食品。許多國家為了應對疫情衝擊,採取多種措施保障國內糧食供應充足,如有的國家啟動國家庫存計劃,擬增加糧食儲備;有的糧食出口國限制糧食出口,有的進口國將擴大進口規模。我國糧食安全會不會受到衝擊?

  同濟大學特聘教授程國強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後期世界疫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疫情引發全球糧食危機的風險有可能是大概率事件。我國在聚力抗擊疫情的同時,也具備應對全球糧食危機風險的堅實基礎。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足,糧食供應不會出現脫銷斷檔。

  我國口糧生産具有絕對安全保障能力,依賴進口程度低。我國歷來高度重視糧食和農業生産,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政策支援、科技驅動、深化改革等多種舉措,穩步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糧食産量連續7年穩定在6億噸以上,穀物自給率超過95%,稻穀和小麥兩大口糧完全實現自給。但是,我國糧食存在結構性短缺問題,優質稻穀和小麥供給不足,玉米存在産需缺口,大豆自給率不足20%。我國每年進口糧食1億多噸,主要以大豆、粗糧等為主,大米、小麥進口一般分別為200萬噸、400萬噸,佔國內消費總量分別為1%、2%,主要起品種調劑作用。

  大豆是我國進口的主要農産品,對外依存度高。為了保障大豆供應安全,近年來我國不斷拓展大豆進口來源地,而且,大豆並非一些糧食出口國家此次限制出口的主要糧食品種,對我國大豆進口影響不大。

  完善的糧食儲備調控體系和應急管理機制,是我國能夠成功應對各種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定海神針”。

  近20年來,我國建立並不斷完善中央和地方糧食儲備體系和協調機制,從目前來看,我國糧油庫存處於歷史高位,無論中央儲備糧還是地方儲備糧都非常充裕。我國還針對各種突發公共事件、自然災害等引起的糧食市場異常波動,建立起了相應的糧食應急保障機制。大中城市普遍建立了米麵油等成品儲備,可以滿足當地10天至15天供應。同時,我國糧油市場體系和配送、供應網路健全,供給能力和時效都有可靠保障,能夠迅速將米麵油投放到終端消費市場。

  “通過不斷加強和完善糧食儲備制度和應急體系建設,我國不僅經受住了汶川地震、冰雪災害等多發重發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成功應對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而且在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挑戰的關鍵時期,也有力保障了各地特別是重點疫區的糧食有效供給,為穩定市場、安定人心發揮了‘壓艙石’作用。”程國強説。

  目前,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産生活秩序加快恢復。各地正在全力組織春耕生産,保障夏糧豐收。今年年初,我國就已制定了穩住糧食種植面積、穩定糧食産量的政策目標,並制定了一系列支援政策措施,包括強化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進一步增強地方政府保障糧食安全的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加大對産糧大縣的獎勵和支援力度,夯實地方重農抓糧的積極性和責任心;進一步完善農業支援政策體系,保障農民種糧基本收益,保護好農民種糧務農積極性等。“顯然,今年糧食穩産先手棋為應對風險奠定了基礎。我國完全能夠有效應對可能出現的全球糧食市場價格波動和糧食安全危機。”程國強説。

  “要特別注重推動加強國際糧食安全與貿易政策協調。”程國強説,疫情對全球糧食生産和需求造成全面衝擊,如果後期世界疫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同時缺乏有效的國際糧食安全宏觀協調機制,加之部分國家蝗災影響糧食生産,有可能會惡化全球糧食市場預期,威脅到我國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全。程國強建議要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等多邊機構框架和機制下,強化消除饑餓、保障糧食安全的全球共同責任與使命,推動各國啟動全球糧食安全和農業貿易協調、合作與行動,確保全球農業與糧食供應鏈有效運轉和持續推進,不斷完善和強化全球糧食安全治理,共同維護全球農業貿易和市場秩序。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