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場疫情可以給孩子們留下什麼?

2020-03-13 15:31:00
來源:人民論壇網
字號

  半個多世紀前,參與血吸蟲病防治的袁鴻昌教授説過一句話,“流行病的防治,既要有高效動員的人民戰爭,又要有科研醫護工作者的躬身犧牲。”和其他任何災難相比,公共衛生危機對社會每一個人的影響都是顯而易見的,而處在生命歷程中重要發展期的青少年所受到的衝擊和對於整個人生的影響,更是非同小可。何況,此次疫情發生在人類可持續發展進程的關鍵時期,發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特殊時代,發生在中國進入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節點,發生在資訊化以超強影響力左右人類生活的大背景下,民眾參與從來未有的廣泛、深入,社會輿論從來未有的多元、複雜,各種資訊的大爆炸、快傳播,極大的豐富了疫情本身包含的問題含量。孩子不僅和父母相處的時間長了、多了,而且介入社會各個層面、各種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也加深了,都是生命中從來沒有過的。如何幫助和引導孩子將災害變成一種特別的經歷,把經歷歷練成為一種成長,不僅是每個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需要應對的問題,也是全社會方方面面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以此次公共衛生危機為藍本,對孩子實施積極的人生引領,需要把握好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

  引導孩子感受黨和國家的積極應對和人民大眾的眾志成城,加深對於民族國家的認同和歸屬感。這實際上是孩子長大成人過程中的一個重大問題:政治社會化。國民身份認同是政治社會化的核心,是個體對於民族國家的認同和歸屬感,而現代意義的民族國家兼具政治和文化特徵,所以國民身份認同是包括對歷史文化意義上的民族以及對於政治學意義上的國家的雙重歸屬。這種歸屬不僅僅是觀念意識上的同理,而且還是自我感知上的同情,其核心部分既包括對於現行政治體系,包括國體政體、理念結構、運作方式、能力效能等肯定性的評價,而且還包括與之相一致的自我評價和情感上的認同。在這一方面,此次公共衛生危機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例如,我們可以以黨中央和政府在關鍵時期的重要舉措,包括對地方官員的快速嚴厲處置等為線索,通過對話,幫助孩子認識我國處理重大危機的優勢,增強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上的自信;可以疫情中突出的人物為話題,理解醫生、警察以及志願者等普通人的事跡,特別是共産黨員在其中的先鋒模範作用,加深孩子對黨的核心作用的認知和感受;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疫情中某些政府機構和官員的瀆職、低素質甚至腐敗等問題,引導孩子認識我們國家面臨的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艱巨任務。

  通過對疫情當中某些事、某些人行為的分析,幫助孩子加深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懂得堅守做人的底線。此次疫情引發的輿論熱點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上上下下道德和價值觀上的種種表現更是引發了社會廣泛的議論和思考,發生在某些老百姓和一些管理人員身上的不道德事件時有發生。這表明,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各方面的深層次內在融合包括科學領域學科融合、文理融合等越來越迅速深入,科學領域碰到的倫理問題絕不會僅僅停留在克隆人等表像上,更深層次的、複雜的科學發展與道德倫理之間的矛盾衝突問題會愈演愈烈。全社會都面臨著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向更廣、更新的方向發展的道德教育問題。價值觀是人才的奠基,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借助疫情引領孩子明辨是非,堅守正確的價值觀,是成人社會對孩子的一種負責。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疫情中各種人的表現,深入分析他們為什麼能夠這樣?模範人物背後的支撐是什麼?他們到底信仰和追求什麼?被唾棄的那些人和事背後的根源是什麼?因為什麼他們選擇了這樣的行為?這種認真的思考和引領,對孩子的成長意義重大。特別是針對一時間各種謠言四起的具體情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平等溝通交流,引導孩子學會清醒判斷、獨立思考,學會質疑,堅守原則。

  引導孩子把疫情當做一次可持續發展的生動課堂,進行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德國社會學家貝克曾經提出風險社會的理論,他認為,現代社會風險是“製造出來的風險”,具有原因多樣化、程度複雜化、後果複合化、影響深遠化的特點,風險不再是基於無知、魯莽,而是基於理性的判斷、推理等認知能力和更高的水準,是期望日趨完善的對於自然的控制。這就決定了這種災難的克服、解決和消滅會對社會各種發展要素提出更加尖銳的挑戰,會觸及到一定是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和人性。發展是現代社會一個頻繁出現在人們生活當中的詞彙,發展是什麼?它是進步變化,是更新,是從舊到新,從簡到繁,是從量變到質變。發展是人類千百年最重要的追求,無論是社會還是個體,可持續發展都成了全球共同的命題。而青少年必然是人類發展處於關鍵時期的關鍵一代人,可持續發展是他們的使命,也是他們必須攻破的難題。結合疫情,給孩子上一課生動的可持續發展課,對這一代孩子的成長意義重大。可以通過普及新型冠狀病毒的基本常識,和孩子共同學習醫療衛生知識,深思人與自然的關係,提高科學素養;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在家自主學習的體會,討論疫情控制措施下人與他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加深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認同,如心懷使命、責任擔當、積極主動、嚴格自律、學會合作等;可以和孩子一起,就網路上的各種消息,特別是涉及到與人類共同命運體相關的一些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例如,發展帶來了物質滿足,為什麼有人選擇獵奇、炫富、涂炭生靈,而有人選擇服務社會,獲得精神上更深更高的滿足。通過這些討論和思考,從更深層次理解社會和個體的發展,提升創新意識,重視創新能力。

  當然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上述這些問題的認識能力和水準是不一樣的,需要家長、老師包括社會上的青少年服務機構選擇不同的內容層次和教育方式。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孩子,面對如此複雜的社會問題,都需要成人社會平等、尊重的基本態度,如承認父子兩代在觀念上的差別,在理解的基礎上積極認可和靠攏,以對方的立場傾聽他的感受,誠實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觀念,少批評、少告誡,多表示關心和愛,理解孩子不穩定的情緒和苦惱等。

  疫情肆虐,終有了時。而在所有的時代,教育永遠是基礎,因為它的核心命題是人。從這個意義上説,研究疫情給孩子們會帶來什麼,將是很長時間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命題。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