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用忠誠書寫“火神山答卷”

2020-02-29 14:56:00
來源:軍報
字號

  用忠誠書寫“火神山答卷”

  ——獻給奮戰在抗疫一線的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

  ■解放軍報記者 陳國全 王通化

  打開搜索引擎,輸入關鍵詞“火神山”,結果驚人——短短月余,它是各大網站和社交媒體的關注熱點,頻頻登上各類熱搜榜,成為全國矚目的一個地標。

  從開工建設到交付使用,從接收首批患者到滿負荷運作,中國速度讓世界驚奇,中國力量讓各方點讚,中國精神讓國人振奮。

  火神山不是山,但生命之托,重於泰山。在火神山醫院,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堅決落實習主席重要指示,扛起如山使命,在荊楚大地抗疫一線奏響了一曲曲英雄壯歌。這是新時代人民軍醫交出的“火神山答卷”,也是他們向黨和人民交出的忠誠答卷。

  使命召喚

  他們在武漢保衛戰中勇挑重擔、敢打硬仗

  在“紅區”日誌裏,護士張熠記下了這樣一段對話:

  “姑娘,你們年紀這麼小,不怕嗎?”

  “阿姨,我不小了,兩個孩子上幼兒園。”

  “上有老下有小,家裏人得多擔心呀!”

  “阿姨,我是湖北人。父母身體不好,我瞞著他們來的。”

  “孩子,謝謝你,一定注意安全,安全回家!”

  一聲令下,義無反顧,這是一代代人民軍醫的共同寫照;使命召喚,主動請戰,這是一代代人民軍醫的共同選擇。

  17年前,因為沒去成小湯山醫院,火神山醫院綜合科主任毛青至今仍感遺憾。

  感染七科主任馬壯和毛青同齡,當年也沒去成小湯山。如今,他們與醫療隊裏的年輕人奮戰在一起。

  諶磊是火神山醫院的一名男護士,除夕跟隨軍隊支援湖北第一批醫療隊抵達武漢。緊跟著他的腳步,他的妻子、護士張歡也隨第二批醫療隊來到抗疫一線。“夫妻齊心,合力斷金!”夫妻倆相互鼓勁。

  老專家來了,中堅骨幹來了,年輕人也來了。50後、60後、70後、80後、90後……在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年齡結構是名副其實的“老中青”三代人。他們中不僅有現役軍人當先鋒、打頭陣,還有不少文職人員挑重擔、打硬仗。

  無論年齡多大、職務多高,穿戴上防護服、大口罩、護目鏡,他們都是衝鋒陷陣的白衣戰士。

  火神山醫院緊急抽組人員組建綜合科,要求在半天時間內接收患者入院。時間緊、任務重,毛青主動站了出來。

  與高危污染物、病毒打了30多年交道的毛青,經歷了幾次重大疫情。從實戰中總結積累的經驗,讓穿行在“紅區”的他更有底氣。

  護士毛琦曾和毛青一起參加過援非抗埃,她説:“把後背交給毛青教授,大家放心!”

  “在西非抗擊埃博拉時,每收治一個病人,後面都要安排一個洗消組隊員進行消毒。”毛青説,他把之前的經驗用到了這場戰“疫”中。來到武漢,他和戰友在48小時內整體接手金銀潭醫院綜合病房樓的兩個病區,並在進駐當天一次性收治了50余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

  使命召喚下,新時代人民軍醫以這樣一種方式向祖國和人民報告: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每天深夜從醫院返回住地,隊員趙春光路上得用40多分鐘。這位參加過國慶大閱兵的文職人員,特別難忘的一件事是“見過淩晨4點的武漢”。

  “當需要一個人站出來時,那叫勇敢;當一個團隊挺身而出時,那叫擔當;當一個國家身處逆境呼喚一種精神時,那就是使命!”這段話,引發了趙春光的共鳴。他説:“每讀一次都血脈僨張。”

  △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護士曾輝(右)與曹靜靜(左)交流重症患者護理注意事項。她們都是文職人員,也是軍隊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中國軍網記者 高輝攝

  人民至上

  人民的呼喚永遠是子弟兵前行的方向

  這是火神山醫院的兩個尋常片段——

  時間:2月16日上午8時。地點:火神山醫院感染一科一病區。

  “病房充氧,不能點蠟燭,我們一起唱生日歌吧!”4名護士身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口罩唱歌,為同一間病房、同一天生日的錢大哥、曾大爺祝福。兩位患者相約:康復後,再過一個慶祝新生的生日!

  時間:2月17日上午9時。地點:火神山醫院感染一科二病區。

  兩名治愈患者走出病區大門。跨入車門前,他們突然轉身,朝著送行的醫務人員深情鞠躬……

  在流傳著“高山流水遇知音”千年佳話的知音湖畔,這些溫情瞬間,映照著人民子弟兵與人民的血肉聯繫、魚水之情。

  那天,得知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殉職的消息,張西京正在返回住地的路上。那一刻,這位重症醫學專家禁不住淚流滿面。

  張西京始終記得進駐武昌醫院時,劉智明説的那句話:“太好了,你們能來,我們心裏就有底了,也看到希望了。”

  從除夕馳援武漢至今,這也是張西京和戰友們經常聽到的話。

  “解放軍來了!”短短幾字,字字千鈞。人民群眾對子弟兵的信任信賴,源自人民軍隊把人民利益高高舉過頭頂的永恒本色。

  信任如山,唯有戰鬥——

  沒有告別,沒有相約。從武昌醫院轉戰火神山醫院,張西京和戰友們繼續投入到一場又一場緊張的戰鬥中。

  “26床需要高流量吸氧!”“35床呼吸窘迫加重,快上呼吸機!”……從漢口醫院轉戰火神山醫院,每一次上崗,護士桂媛都覺得是一場戰鬥。

  “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那首新版《為了誰》傳到桂媛的手機上,動情的旋律、熟悉的畫面,她看一次哭一次。九八抗洪,桂媛還不到4歲。這次從上海飛抵武漢,這位湖北姑娘不是“逆行”,而是“回家”。

  使命如山,唯有衝鋒——

  那天,接到接診首批患者的命令時,感染七科主任馬壯隨軍機剛剛降落武漢天河機場。馬壯立即帶領團隊,連夜做好前期準備。

  “根本記不住今天是星期幾,在這裡,時間概念永遠只有馬上、立刻……”馬壯和戰友們一直處於快節奏、高負荷的忙碌狀態中。對每一個分管患者的病史、病情,他們都是“一口清”。“你們兵強馬壯,我們就放心了……”病房裏,患者們看到防護服上寫著“馬壯”的名字,不約而同地笑了。

  參加首批接診任務的,還有一病區護士長張玉芝。

  17年前,張玉芝是首批進駐小湯山醫院的醫療隊隊員之一。如今,她又進駐火神山醫院。兩次經歷,堪稱赴“湯”蹈“火”。

  “醫生匆匆的腳步,踩疼了我的視線……”住院10多天,看到醫務人員幾乎都是“一路小跑的姿態”,患者黃先生用詩表達敬意。

  一個人的腳步、一支隊伍的腳步,都朝著同一個方向——

  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在最危險的地方,永遠都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

  英雄本色

  沒有天生的英雄,只有迎難而上的勇士

  彭雪一向堅強,但到武漢後,她的“淚點”直線降低。

  一段視頻、一個故事、一幅圖片,那些發生在抗“疫”一線的故事,總能讓這位年輕護士“笑著笑著又哭了”。

  那是凡人的故事,也是英雄的故事。

  李琦,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呼吸與重症醫學專家。接到出征命令時,他剛剛從外地完成新冠病毒防控督導任務返回重慶。本身就是一名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他,背上呼吸機就上了抗疫一線。這些天來,他每夜都必須在呼吸機的輔助下睡眠。55歲生日,他在“紅區”許願:“願天下再無疫情!”

  有著10餘年呼吸科臨床經驗的隊員毛梅,每天在疫區一線高強度工作,採集病史資料、查體,籌劃新病區佈局,劃分醫療小組,優化收治流程……誰又能想到,她其實也身患糖尿病、心臟病。

  沒有誰是天生的英雄,只有迎難而上的勇士。

  57歲的專家曹國強,一直戰鬥在疫情的高危地帶——重症監護室。每天,他的工作都像打仗,兩眼一睜,忙到淩晨,走路時腦子裏想的都是患者的病情……

  一名隊員連日戰鬥後體力不支,誤以為自己感染了,思想壓力較大。

  “孩子,不要怕。”曹國強直接貼在隊員背上聽肺音。當聽到雙肺清楚的肺音,曹國強放心了。

  事後,有人提醒他這樣太危險。“衝鋒的路上必有傷亡,我願為戰友擋子彈。”年輕時,曹國強曾經上過戰場,他懂得這種“擋子彈”的戰友情。

  生死火線,方顯英雄本色。

  給病人插管時,護士何曉麗親眼看到患者泡沫樣的痰被吸了出來。“當時,感覺整個病房都飄蕩著飛沫。”何曉麗説,此時個人防護哪怕出現一個細節失誤,都會被感染。後來,因插管及時,這名患者被成功救治。

  那次之後,何曉麗剪去一頭秀髮。她説:“頭髮剪了可以再長,而患者生命僅有一次。”

  歷史見證:2020年,江城武漢,一群身著迷彩的醫務工作者,曾在這裡打過一場激烈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

[責任編輯: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