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尋找新冠肺炎有效療法不要“一擁而上”

2020-02-28 10:59: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冰點時評

  尋找新冠肺炎有效療法不要“一擁而上”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從醫護人員、專家學者到普羅大眾,最關注的焦點之一,就是可能對新冠肺炎有效的療法與藥物。在病毒的凶險面前,所有人都希望,能夠儘快找到一種或幾種確證有效的治療方案,從而讓輕症患者很快康復,重症患者不必在生死邊緣徘徊。為此,各地醫護人員與研究人員提出了花樣繁多的方案與假設,大量臨床試驗也在緊鑼密鼓的救治工作中得以立項。據報道,目前,僅在我國,就有超過200項已經註冊的新冠肺炎相關臨床試驗。

  從外行的視角來看,如此之多的臨床試驗同時開展,似乎是一件頗為熱鬧的“好事”。人們會本能地認為:投入臨床試驗的療法與藥物總數越多,我們就越有可能在其中篩選出有效的選項。遺憾的是,這種一廂情願的美好想像,卻並不符合科研工作的規律與現實。

  近日,南京醫科大學陳鋒、中山大學郝元濤、復旦大學張志傑、北京大學李立明等12名醫療專家,共同在最新一期《中華流行病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共識性文章,針對現有的200多項臨床試驗,提出了一系列關於科學、規範、有序地開展試驗的建議。文章指出,當前這種臨床試驗“一擁而上”的現狀,可能會産生嚴重的不良後果。

  顯然,在專業人士眼中,合理配置有限的研究資源,有次序、有章法地投入資源展開試驗,才是儘早找到有效療法的“正道”。正如這12名專家所言:如果開展的試驗沒有高品質的研究設計,對照組選擇不合理,分組的隨機化與遮蔽執行不嚴格,療效指標的評價標準不客觀,數據的完整性、真實性保障不充分,這些臨床研究恐怕難以提供高品質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證據。這樣的試驗,不僅無法幫助我們解決眼前的難題,還會造成令人心痛的資源浪費,讓受試患者、研究者和管理部門的努力付諸東流。

  大量臨床試驗同時開展,最大的弊端究竟在哪?要理解這件事,不妨做一道簡單的算術題。當前,我國累計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共有不到8萬人。由於不同療法的臨床試驗不能交叉開展,平均算下來,每個臨床試驗的樣本規模,滿打滿算也不會超過200名患者。要在統計學上驗證出一種療法確實有效,這個數量級的樣本規模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現存的200多項臨床試驗,大多數都註定難以取得有意義的研究結論。

  在這種情況下,與其讓這麼多試驗項目齊頭並進,共同“瓜分”有限的患者樣本,不如集中力量,針對最有希望的藥物和療法,展開大規模、高水準的臨床試驗。這既有利於研究者取得在統計學上有顯著意義、能夠得到學界認可的試驗結果,也能夠防止此前種種低品質實驗的“烏龍結論”擾亂公眾認知。

  2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專家考察組組長、總幹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在新聞發佈會上強調:“中國爭取來的這一段寶貴時間要用好,儘管我們列出了很長的研究清單,但也強調研究項目應該有優先次重,以便快速地掌握知識以進一步阻斷病毒傳播,進一步降低重症率及病死率。”布魯斯艾爾沃德這段言之有物的發言,值得所有研究者認真傾聽。

  為了控制疫情,中國人民與中國政府作出了艱苦的努力,以不小的代價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結果。為了不辜負這些努力,醫護人員與研究人員一定要把握住機會,在研究條件最適宜的當下分清優先次重,以圖取得最好的研究結果。科研工作不是捕魚,只靠“廣撒網”是收穫不了有價值的研究結論的。此時,與其“一窩蜂”地開展大量試驗,不如用心做好“少而精”的重點試驗。研究者還需把全球研究工作的大局置於個人和單位的利益與得失之上,儘量不要為了自己的研究擠佔主要研究的資源,如此才符合醫者仁心的職業道德。

  楊鑫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