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百位專家談中國制度】“中國之治”背後的文化密碼

2020-01-12 12:28: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編者按: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顯著優勢,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經國序民,正其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我們説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究竟“優”在哪?要做到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守正,還應如何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百位專家談中國制度》,特邀百位專家縱論優勢、聚焦發展。今天(11日)推出:《“中國之治”背後的文化密碼》,解讀專家:中國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原主任尹韻公。

  開篇立論

  每個國家的制度一定要與其文化相融洽,否則整個機體就會很“彆扭”。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歷史和現實無可辯駁地證明:一個由科學真理和先進思想武裝起來的政黨,一個由這樣的政黨領導的國家,只要把科學真理和先進思想同這個國家的國情有機結合起來,就會産生改天換地的力量,就會堅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步伐和定力。

  有問必答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文化方面的制度建設給予高度重視,就“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做出具體部署。那麼文化和制度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繫,中國文化對中國制度的形成與發展起到哪些作用?

  尹韻公:中華民族創造的中國歷史,是很強調用文化的思想來創建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制度的核心實際上還是文化。制度實際上是文化的外在的一種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是非常重視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文化對中華民族這種基因,它是留下了很深刻的烙印。而且這種烙印實際上在現在社會來説,它也會起到很大的作用。比方説,我們通常所説的孔孟之道,比方説,我們中華文化一直強調“集體主義”,西方強調個體比較多,它跟西方不一樣,這是東方文明的一個很獨特的,也是一個很偉大的思想。

  近年來,許多國家紛紛“向東看”,希望探尋中國巨變的“發展哲學”,了解中國式奇跡背後的文化力量。“中國制度”為什麼能在實踐中顯現出如此強大的適應性、生命力和吸引力呢?

  尹韻公:如果真正的要研究一個國家的歷史發展,一個民族的崛起和復興的時候,你找到深層次的原因,一定是文化在起作用。“中國之治”還是中國文化在起作用。比如説,前面説過的“集體主義”,還有一個“和”的思想。特朗普到中國來訪問的時候,一下飛機,就把他帶到了故宮,故宮三大殿裏面最主要的一個大殿,太和殿。太和殿它體現的是“和”的思想,所有人都知道中國是講究“和”的,是講究平和、中庸、和諧。你看,這種“和”的思想,它實際上通過國家治理制度,通過建築體現出來,而且這個思想,在當今動蕩不斷的世界當中,我認為是一個非常有針對性,而且有現實意義的一個偉大思想。

  在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方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完善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産體制機制。從價值引領到文化産業發展都進行了全面的佈局。這樣的佈局出於怎樣的考慮,又將如何影響文化發展和制度發展呢?

  尹韻公:輿論引導的前提就是怎麼樣使國家很好的發展。把不健康的東西排除掉,尤其是那些歷史虛無主義、破壞國家統一、破壞民族團結,還有分裂國家那些思想,要讓人民群眾充分意識到它的危害性。現在手機移動發展太厲害,網路運營商只管流量,不管內容不行。所以我們還是要強調“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個並不過時,而且對我們的文化、對國家治理,都是一個保障性的東西。

  有人説,“中國之治”的靈魂在於中國文化、中國精神。在邁向制度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之治”如何從根本上代表和反映中華民族的思想世界和價值追求?

  尹韻公: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那時候很多人願意出國,他們覺得外國比中國好,出國都帶著仰視,説白了是仰視西方文明。現在我們基本上是平視,這也是文化自信。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關注到中國的制度和中國的文化。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了中華文化,一個是我們傳統的文化,一個就是當代文化。當代文化裏面還包括紅色文化,我認為它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比方説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自力更生精神,沒有這種文化的支撐,我們何來今天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它跟世界各國、各個民族的利益直接相關,它對世界文化的意義非常巨大。

  數説優勢

  近年來,我國各級各類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有條件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逐步實行優惠或者免費開放。全國文化、文物系統博物館、紀念館開始向社會免費開放,為豐富群眾文化活動提供了有力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産業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速,呈現出“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良好態勢。截至2018年,我國文化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升至4.3%。全國共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7123個,動漫遊戲、視頻直播、手機出版等新興文化業態成為文化産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文化市場繁榮發展。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