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城市生機勃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實踐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
萬里長江從青藏高原一路蜿蜒奔騰,在上海吳淞口與黃浦江匯合,一躍而入東海。
站上“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119層,從雲端俯瞰:江河流經處,是時間留下的深深軌轍;浩蕩江聲中,展露著一座城市的志氣雄心。
上海,全世界最有活力、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她的身後,是一個遼闊而古老的國家。守正創新、繼往開來的傳統,始終在這座城市的脈搏中跳動。新的歷史正在書寫。
“上海是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和長三角地區合作交流的龍頭,要不斷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2018年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登上上海中心大廈,回顧滄桑巨變,他對這座自己曾經工作過的城市提出期許——發揚“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立足上海實際,借鑒世界大城市發展經驗,著力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時隔一年,2019年11月2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閉幕兩天后,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深入上海的城市公共空間和社區考察,冀望上海“勇挑最重擔子、敢啃最難啃的骨頭,著力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準”。
對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一個長遠的願景早已在他心中反覆勾勒、日益明晰。在當代全球文明史上,寫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發展新篇章,上海無疑是最佳著墨處。
江流天地外。生機勃勃的上海,在建設今天、面向未來的中國道路上加速。
“建設一個新世界”的中國樣本
上海是中國最具國際性的大都市。但上海錨定的方向,絕不是要建成另一個紐約、倫敦。上海的城市發展必須體現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和價值追求,成為“中國之治”的生動例證和時代樣本。
誰也不能否認,這座城市最鮮明的底色是馬克思主義。
上海是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是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家園。我們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我們黨的第一部黨章也誕生於在這裡召開的二大會場。
1949年5月27日早晨,下著小雨。早起的市民推開家門便看到,馬路兩旁潮濕的地上,睡滿了身穿黃布軍裝的解放軍戰士。就在那個安靜的時刻,上海迎來新生。
把上海完整地交還給人民,讓上海在新中國建設中發揮最大作用,為此,我們黨做了週密安排。在上海解放紀念館,數百件文物無聲講述著70年前驚心動魄的一幕幕。其間有一本泛黃的小冊子——《城市常識》,是上海解放前夜專為入城部隊編寫的2萬餘字培訓教材,堪稱“入城實用百科全書”。
“上海今天已成為人民的城市,屹立於世界上,帝國主義者説什麼共産黨不能治理上海的讕言,一定要破産。”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陳毅市長的宣言擲地有聲。
上海解放在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中書寫了極為特殊的一筆。更影響深遠的是,上海的實踐,積累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産力水準十分落後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
1978年歲末,長江入海口,伴著隆隆的轟鳴聲,寶鋼破土動工,打下改革開放“第一樁”。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號角吹響,這一戰略指向宏大:不僅是建設一座新城,更是要為全國的發展探索一條新路。
成立新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所、批租第一塊土地、出臺第一項養老保險制度、成立第一個地區性國有資産管理委員會、建設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這座承載著中央厚望和人民重托的城市,交出一張張出色答卷。
“建設成為新式的人民城市”,70年篳路藍縷,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呈現在世界面前。
道路決定命運。“我們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1949年3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在解放上海、建設上海、發展上海中得到證實。
上海不能停步。2017年全國兩會,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的習近平總書記向上海提出要求:“不斷增強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這年10月,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一週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體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趕赴上海中共一大會址,沿著早期共産黨人的足跡,堅定中國共産黨的初心使命。
擔當排頭兵和先行者,上海走上新的長征路。2018年初,幾經修改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出臺。這是黨的十九大以後國務院批復的第一個超大城市總體規劃,是指引新時代上海城市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70年來,上海始終不只是一座城市,更是“全國一盤棋”中的關鍵落子。今天,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身處“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海使命在肩。
展望未來,這座城市對自身的目標願景無比清晰——“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時代方略
“在外灘凝視這個城市的輪廓,人們往往感覺看到的不是現在,而是未來——是中國各地未來幾年抑或十幾年後,將要呈現出的面貌。”英國學者凱利 布朗在《上海2020》中這樣寫道。
1998年,布朗作為英國政府官員首次來到上海,這座城市激起他濃厚的興趣:“現代中國,尤其是上海發生的這些影響深遠的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驚天巨變,是屬於人民的,正是他們的活力、勤奮和希望在構築未來和塑造中國。”
他看到了城市中的人——一座城市持續發展的源泉所在。
人民,是這座城市最偉大的創造者。
黃浦江畔,濱江步道一步一景,惹人沉醉。蘆葦搖曳處,一間小屋掩映其間。通透的落地玻璃,外搭的木結構似大大的“人”字,門楣上嵌著紅色黨徽,這是楊浦區沿著濱江岸線打造的黨群服務站點之一,取名“人人屋”。
“人人屋”敞開門為每個人服務,也吸引越來越多的市民參與其中,服務他人。這個開放式的黨建服務平臺,成為閱讀城市的美好窗口,也折射著上海基層黨建發生的深層次變化。
2007年5月,上海市第九次黨代會召開,習近平同志在會上強調:“加快推進‘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關鍵在於加強黨的建設。”
作為一座有著24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在國際化、市場化、資訊化和社會多元化的進程中,上海比其他城市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更早、更突出。
因地制宜,以人為本。“支部建在樓上”的樓宇黨建越做越實,還深入到了樓宇、園區的企業,嗶哩嗶哩、閱文集團等行業龍頭企業都組建了黨組織。市民驛站越辦越火,“15分鐘黨建服務圈”讓市民獲得感滿滿。
黨建,正深度嵌入上海城市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為城市發展凝心聚力。
“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務狀況是重要評判標準。”這是人民城市的應有之義。
全力推進的“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只為讓市民和企業“辦事像網購一樣便利”。“城市運作一網統管”,則是要實時感知、發現超大城市中的細微變化,進行快速有效處置,確保城市安全有序。
精心編織的“兩張網”,都是從群眾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問題出發,依託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資訊技術,讓“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的追求落在細微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這其中,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得以充分體現。“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的城市為人民”,在這裡寫下生動注腳。
面向世界“大海”的中國智慧
上海臨港,長江口和杭州灣在這裡匯聚。
長達32公里的東海大橋,一手挽著臨港,一手連著世界級的集裝箱大港,洋山深水港。從那裏起航,可以通達全球500多個港口。
這是一座胸懷天下、志存高遠的城市。2019年8月20日,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揭牌,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東海之濱這片熱土。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準開放全面鋪開。
這是一座只爭朝夕、趕超自我的城市。3個月後,特斯拉Model3電動汽車將從臨港駛出,入駐全國特斯拉直營門店,向全球展示了“臨港速度”。作為我國汽車業放開外資股比限制後的首個外商獨資整車製造項目,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自今年1月奠基,到新車量産下線上市,用時不到一年。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開放,是上海的生命線。更加開放的上海,讓世界興奮。
距離臨港100多公里的青浦金澤鎮,一派水鄉田園氣息。投資100億元打造的華為研發中心正在加快建設,預計將導入3至4萬名科技研發人才。從這片園區驅車,20分鐘內可以抵達7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
人們感慨這裡底蘊深厚、人文蔚盛,更期待它蓄勢而發、一展宏圖。
這片區域所處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畫卷初展——要在不破行政隸屬的前提下,打破行政邊界,把一體化發展的文章做好。
科創板啟動,以制度創新激發市場活力,要讓更多的“硬科技”企業感受到光和熱,點燃浦江兩岸科創之光。
中央交付給上海的三項新的重大任務,都在紮實推進。“放在中央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上,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放在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國家對長江三角洲區域發展的總體部署中思考和謀劃。”這座城市始終牢記使命。
這座城市更在不懈地強筋健骨——更強的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更強的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更強的高端産業引領功能、更強的開放樞紐門戶功能。上海深知,緊扣“四大功能”,方能成就更富活力、更具輻射力的偉大城市。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上海之大,離不開開放和創新、包容與合作。
綜觀全球國際大都市,都不是突兀的“山峰”,都要依託世界級的城市群和協調一體的區域發展。帶動長三角、輻射全國、服務大局,是上海作為社會主義國際大都市的應盡之責。
一座城市的未來發展,要與世界緊密接軌。跳入世界經濟的汪洋大海中去搏擊風浪,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精彩篇章,是上海作為社會主義國際大都市的自信擔當。
誠如學者觀察,上海建設社會主義國際化大都市,不是在數量上增加一個國際大都市,而是增加一種類型,提供一種生動體現中國特色、中國智慧的新模式,為世界城市發展注入東方神韻。(相關報道見9-12版)
《光明日報》( 2019年12月02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