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百位專家談中國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2019-11-27 17:06: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編者按: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顯著優勢,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經國序民,正其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我們説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究竟“優”在哪?要做到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守正,還應如何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百位專家談中國制度》,特邀百位專家縱論優勢、聚焦發展。今天(27日)推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解讀專家: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

  雖然我國經濟仍在經歷陣痛期,但是,通過優化市場資源配置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進,特別是收入分配改革的深入,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制度優越性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助力我們的經濟增長行穩致遠。

  有問必答

  長期以來,西方主流經濟學認為市場經濟的基礎是生産資料私有制,在公有制基礎上不可能搞市場經濟。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卻堅持走自己的路,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造出震驚世界的中國速度。這是我們黨帶領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怎樣才能讓“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相得益彰、“攜手共進”?

  王昌林:核心是“放”,要放開市場準入,放到位、放落地。放什麼?首先,服務業的市場要切實放開。比如教育、醫療、養老、家政,現在的情況是,需求很旺,有效供給不足。其次,要推進新興産業的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核心是要堅持包容審慎的監管制度,要處理好放和管的關係,一方面要放,不能管死,實際上,從改革開放以來,凡是放得比較多的行業,競爭力就比較強,有效供給就比較足;另一方面,對新興産業來説,我們通過創造更多的場景、更多的示範應用空間,為企業的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這是我國很大的優勢。再次,建立落後産能退出機制,讓落後産能按照法治化退出,實現優勝劣汰。

  今天,中國製造正升級為中國“智”造,在世界範圍,5G技術、高鐵技術等都處於先進水準,過硬的産品品質、全産業鏈的佈局優勢都讓我們在世界上腰板挺得更直。四中全會提出,要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這是因為科技創新存在的薄弱環節和深層次的問題,很多根源就在體制機制。在體制機制大命題中,核心是什麼?關鍵是什麼?

  王昌林:核心是通過改革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活力。在創新動能之中,人才發揮著關鍵核心作用,人才是第一資源,而且中國的人力人才資源也很豐富,中國人也比較勤勞、敬業,只要我們把近9億勞動力的潛力、創造力和活力激發出來,中國的經濟就會孕育出磅薄的力量。

  共同富裕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圍繞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我們黨不斷調整和完善收入分配製度。當下,城市和鄉村,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仍然比較明顯。按照四中全會精神,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哪些制度能保證我們實現共同富裕?

  王昌林: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核心的問題就是要適應我們發展階段和形勢的變化,按照“限高、擴中、提低”這樣一個思路,一是要通過稅收政策,包括個人所得稅這種政策限制高收入,另一方面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形成一個啞鈴型的結構。此外,要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準,這樣才能夠有效地釋放巨大的需求潛力,促進整個國民經濟形成一個良性迴圈,實現經濟結構再平衡。

  經濟發展是經濟政策、經濟制度的試金石。該如何正確評價當前中國經濟狀態?

  王昌林:應該説我們保持在6%-6.5%的合理區間,總體上主要經濟指標都保持在合理區間,包括經濟增速,就業、物價、勞動生産率等,這些都是保持在一個合理的區間,我們城鎮調查失業率在5%左右,還是處於歷史上一個比較好的水準。總體上我國經濟還是處於一個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的態勢。

  數説優勢

  今年第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長6.0%,增速遠高於美國、日本、歐盟等,也高於新興經濟體中表現較好的印度。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新動能給我國經濟帶來的新活力,戰略新興産業佔GDP的比重四五年前在8%左右,現在已經接近15%。這些數據充分表明,我國高品質發展取得積極進展,經濟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記者張棉棉)

[責任編輯:全志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