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牢記國家利益至上(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祖籍安徽合肥的李道豫在上海出生、成長。1948年,正在讀高三的李道豫,在地下黨組織的教育下走上了革命道路。1949年8月,李道豫被組織選派去滬江大學學習。起初進的是教育係,黨支部發現英文係學生黨員力量比較薄弱,建議英文成績優秀的他轉係。自此,李道豫開啟了與外交事業大半輩子的不解之緣。
“我們生在特殊革命年代。大家深知,沒有國家,就毫無個人可言。”憶及70多年前的青春歲月,李道豫説:“我們秉著一顆純真、熾熱的初心為黨和國家無私工作,堅信自己正在做的就是最壯麗的事業,決心為此貢獻自身一切,包括生命。”
1952年,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李道豫被抽調去參與會議籌備和翻譯工作。會議結束後,20歲的他留在外交部工作。剛入部,李道豫的主要工作是研究《日內瓦公約》,蒐集盡可能詳實的法理依據,為中朝聯合代表團與美面對面鬥爭提供參考。
“正是由於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讓我時刻牢記國家利益至上。”李道豫説,這段經歷讓學外語出身的他得以進入國際政治和國際法領域,為日後長期從事多邊外交工作打下基礎。
1990年,年近花甲的李道豫赴紐約出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特命全權大使。上任不久,就遇上了外交生涯的一次重大考驗: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
安理會半夜通知召開緊急會議。李道豫當即向國內電話請示,建議中方在發言中對伊拉克進入科威特表示遺憾,對譴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決議草案投贊成票。建議得到了國內批准。事實證明,這樣的表態獲得了國際上包括科威特方面的正面反應。
當時安理會圍繞伊拉克問題通過了多項決議。草案提交前,一般由常任理事國先行磋商。沒有翻譯,也沒有成形的發言稿,這就要求大使對形勢走向有充分把握,有極強的獨立思考、臨場應變能力和較高的英語水準。
“發言首先要快,否則隨時會被別人打斷;第二,要言之成理,一個論點提出來一定要站得穩,不會輕易被推倒;第三,身體要頂得住,開會都是通宵達旦,非常疲勞。”李道豫後來在接受採訪時對那段日子記憶猶新,坦言是他任內遇到的最大挑戰,每天都“像在風口浪尖上行走”。
1993年,李道豫奉命由常駐聯合國代表轉任駐美大使。彼時,中美關係面臨波折。美國時任總統克林頓上臺不久就把給予中國貿易最惠國待遇同人權問題掛鉤,如果中國不就範,就要在一年期限後取消最惠國待遇。李道豫赴任後,美方更是讓他等了兩個月才安排遞交國書。
然而,隨著“限期”不斷臨近,見中方毫無妥協跡象,美方多次説服中方重做打算,但企圖終未得逞。克林頓不得不承認:以經貿問題為抓手逼迫中國讓步的效力已經用盡了。“我認為今天的美國人應認真反思,汲取當時的教訓。”李道豫今年上半年受訪時説。
在美期間,李道豫十分注重公共外交。為了讓更多的美國民眾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他跑遍了美國50個州,發表了200多場正式演説,並經常接受美國媒體採訪。
5年中,李道豫親歷了在最惠國待遇、“銀河號”事件等問題上與美國政府的嚴正交涉。面對一件件危機事件,他沉穩應對、巧妙鬥爭,有力地捍衛了國家利益,促進了中美關係發展。1998年離任之時,120多名參眾議員在美國國會曼斯菲爾德大廳為李道豫舉行歡送招待會,這是極其罕見的規格。
2009年,李道豫被網友問及如何概括外交工作的特點,他引用魯迅的詩句作答: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據新華社電 記者白潔)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11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