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隻桶”裏看變化
泔水桶、垃圾桶、小馬桶,在不少人的印象中都是骯髒的,但又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管好這“三隻桶”,事關城市精細化管理,事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三隻桶”裏看變化,可以看到上海社會治理的新實踐。
在上海徐匯區唐宮海鮮舫,餐廚廢棄油脂收運員曹建林(左)和工作人員統計廢油量(10月18日攝)。新華社發(王翔 攝)
曾幾何時,不法分子收集餐廚企業的廢棄油脂加工“地溝油”,嚴重影響食品安全、戕害群眾健康。如今,上海3萬家“産油”餐廳基本實現廢棄油脂100%收集,“地溝油”被製成環保的生物柴油,實現資源再利用。
上海虹口區廣靈二居民區志願者在參與“靈碳家園”建設,以宣傳垃圾源頭減量知識(7月4日攝)。新華社發(吳一航 攝)
異味大、易滋生細菌的廚余垃圾,通過技術可降解成無毒、無害、無二次污染的益生素有機肥料。現如今的上海,很多基層社區和居民發揮出無窮的創造力,自主開發出許多“垃圾分類神器”。
在高樓大廈的背後,上海還有一些舊式里弄的老房子,由於房屋面積較小、結構條件受限等原因,居民仍在使用手拎馬桶這種“老物件”。“一平方米衛生間改造”工程,正在多方合力下,讓越來越多的“老上海”告別小馬桶。
上海閔行區馬橋鎮夏朵園小區業委會主任陳錫賢(右)在指導小區居民分類投放垃圾(7月25日攝)。新華社發(王翔 攝)
執筆記者:楊金志 參與采寫:王默玲、周琳、杜康、史依靈、黃安琪、郭敬丹
視頻記者:潘旭 孫青 張夢潔 李海偉
視頻編輯:董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