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力以赴辦好第二屆進博會:聚焦“越辦越好” 瞄準更高要求
今天,舉世矚目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有著“四葉草”之稱的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開幕了。在接下來的6天裏,上海將以一流的城市環境和一流的服務保障,全力辦好第二屆進博會。
為了這一天,上海精心準備了很久。
我們與世界交朋友
《我們與世界交朋友》,這是東浩蘭生集團近日推出的一本首屆進博會參展企業訪談集的書名。東浩蘭生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強説,在第二屆進博會上,東浩蘭生將繼續發揮專業優勢,為“朋友圈”提供全産業鏈服務。
東浩蘭生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曹煒介紹説:“規模更大、品質更優、創新更強、層次更高、成效更好,這將成為集團服務第二屆進博會的重要坐標。”他表示,將推動集團各項服務工作從“物理反應”轉換為“化學反應”。
東浩蘭生將以3個“三”整合服務進博會:優化“6天+365天”交易服務平臺、進口商品展銷中心和全球寶玉石資源配置中心三大專業平臺;辦好國際航空産業鏈領袖峰會、2019長三角國際康復輔助器具産業創新論壇和國際珠寶高峰論壇三大論壇;提供近5000名“小葉子”志願者隊伍的專業化籌備組織工作、全方位多語種專業翻譯和承擔上海市國資進博會採購分團具體工作三大專業服務。
像東浩蘭生一樣全力拼搏在服務保障第二屆進博會一線的上海國資系統企業還有很多,他們聚焦“越辦越好”,瞄準更高要求,讓更多進博會紅利落地。
上海國企在服務保障進博會的過程中,與全球經濟體、市場合作夥伴建立了更緊密聯繫,提升了國際化能力。
東方國際推薦來自33個國家的展商,包括柬埔寨、斯里蘭卡、土耳其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參展面積超過6000平方米,更引入新一代飛行汽車、新能源汽車、復古古董車等奪人眼球的汽車展品。光明食品集團落實食品及農産品展區2200平方米招展工作,展出商品千余種。
不在場也能參加對接會
與首屆進博會一樣,第二屆進博會也將舉辦為期3天的大型供需對接會,只是這次場館面積更大、參加的企業更多。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與國家會展中心一起主辦供需對接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招商處供需對接會負責人曹佩説:“目前,已有近90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千名中外企業代表報名參加,對接行業覆蓋本屆進博會全部7個展區行業。”
據曹佩介紹,在首屆進博會上,來自82個國家和地區的1178家參展商和2462家採購商達成1258個意向,其中657對參展商採購商達成44.46億美元的成交意向,受到參展商、各大交易團採購商的廣泛讚譽。
曹佩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進博會十分關注最不發達國家經濟與貿易發展,為這些國家的企業提供幫助。今年,供需對接會專門設立了烏茲別克國家專區。”
獨家承辦供需對接會的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資深客戶經理楊軍介紹説,供需對接會將在中國銀行自主開發、全新升級的“中銀跨境撮合系統”核心支援下,呈現一場“科技性、專業性、精準性”的對接盛會。
本次供需對接會還首次引入客戶自助服務Pad高級終端,參會企業可自主查看洽談日程安排及期望合作企業,定制洽談意向清單,提高洽談效率。沒能報上名的企業如果也想參加洽談,可以現場提出要求,在等候區“候場”。
楊軍説:“今年供需對接會還有一個較大特色,那就是設置了視頻對接專區,可覆蓋到沒能參加對接會的國內一些客商。我們在8個城市專門設置了視頻專區與主會場對接,滿足境外客戶和境內客戶的需求。”
在優化提升上做文章
走進國家會展中心區域,可以發現完成了功能升級的場館鮮花盛開、進寶迎客,一派喜迎全球嘉賓的新氣象,也讓人讚嘆上海在保障第二屆進博會的過程中展現出的城市“精細化”管理水準和能力。
上海建工組織實施的第二屆進博會主場館國家會展中心規模提升工程,將北側1號館、2號館由單層展廳改造為雙層展廳,耗時近半年,新增6萬平方米展廳使用面積。
第二屆進博會重點建設工程共13項,與主場館改造竣工相繼完工的還有一批配套工程。
由上海城投公路投資集團建設的諸光路地道已開通,在第二屆進博會期間成為快速疏散觀展車輛並連接“四葉草”和西虹橋地區的地下主幹道。
隧道股份完成上海虹橋樞紐“一縱兩橫”高架涂裝整治工程,讓上海最重要的迎賓道路更加整潔、明亮。
北翟路新建工程首次採用全自然通風系統,每隔10余米設置一個“天窗”,是上海首條“會自主呼吸的隧道”,將為消防、救援等應急情況提供便利。
上海申通地鐵重點推進軌道交通運輸保障,徐涇東站完成改造後,出入口疏散能力提升30%以上。“進博會5G+智慧地鐵平臺”日前也在該站正式上線。
上海久事集團旗下的強生控股預計在展會期間提供計程車站點服務保障4350輛次,比首屆進博會增加48%。
中國太保作為本屆進博會指定保險服務商,推出“進博保”一站式保險産品及服務,特設1億元理賠專項準備金,提供總保額5000億元的風險保障。
“進博會對上海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很大的促進提升作用。”上海市副市長、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許昆林説。
在品質、細節、體驗上下功夫,在優化、完善、提升上做文章,這就是上海展現在世界面前的城市特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沈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