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形成高收入、高消費、高品質增長的正反饋機制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15464元。上海和北京的每人平均消費分別為33557元和31542元,是全國每人平均消費的兩倍以上。上海還是全國收入最高的地區,前三季度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52292元,北京緊隨其後達到50541元。
京滬兩地的高收入和高消費,充分證明了收入是消費的基礎。想花錢,必須有錢花。沒有穩定、可持續的收入,消費很難穩定提升。
提振消費、擴大內需,最基本的條件是提高居民收入水準。收入來自哪?來自相對充足的就業機會,來自就業勞動者的勞動創造。這就是經濟下行壓力下穩就業的經濟學內涵。穩就業就是穩收入,穩收入有助於提振消費,消費的拉動作用又有助於穩增長。
京滬兩地形成巨大消費力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供給端産品與居民需求形成了結構性匹配。收入增加後,隨著居民消費能力提升而來的是消費結構的變化,消費者更加需要高品質的産品和服務。如果國內市場無法滿足居民的消費願望,那麼隨著收入增加而增強的消費能力必然外溢。前幾年,中國高收入群體到歐美或日韓“掃貨”,就是消費能力外溢的表現。
應當看到,消費能力外溢削弱了國內的消費能力,不利於擴大內需,進而還會影響經濟增長。有鋻於此,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十分必要。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深化,我國的産業結構和各産業的産品結構也迅速進行著調整以滿足居民的消費需求。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69779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2%。分産業看,第一産業增加值43005億元,增長2.9%;第二産業增加值277869億元,增長5.6%;第三産業增加值376925億元,增長7.0%。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産業貢獻率持續提升,同居民對服務業需求旺盛的情況相吻合。
京滬兩地經濟體量大、市場規模大、産業分工細、産品品質高、生活性服務業發達,能夠滿足京滬居民多層次、多樣性、品質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實現了供需在更高層次的動態匹配。京滬兩地建立在居民高收入之上的高消費,也證明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的成效。生産決定消費,消費又反作用於生産,京滬的高消費就為兩地的高品質增長提供了持久動力,高收入、高消費、高品質增長實現了正反饋。
我國有世界最多的人口,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而且市場可挖掘的空間還很大。我們有條件在全國範圍內形成高收入、高消費、高品質增長的正反饋機制。要實現這一正反饋,必須緊緊抓住就業穩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兩方面工作。前者提供了高消費的收入條件,後者提供了高消費的産業條件;前者提供了消費能力提升的可能性,後者則決定了消費能力轉化成消費規模的必然性。
我國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在穩增長中調結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為形成高收入、高消費、高品質增長的正反饋機制創造了條件。未來,圍繞推動高品質發展,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群眾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將不斷得到充實。(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
專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啟事。
相關評論:央地收入劃分改革邁出重要一步
央地收入再劃分,讓減稅降費實打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