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著正確方向,往前走就是了
對於熱點事件,距離從來不是問題。
當地時間10月11日,新一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結束不久,大洋彼岸就傳來國社消息,揭曉“謎底”——
雙方在兩國元首重要共識指導下,就共同關心的經貿問題進行了坦誠、高效、建設性的討論。雙方在農業、智慧財産權保護、匯率、金融服務、擴大貿易合作、技術轉讓、爭端解決等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雙方討論了後續磋商安排,同意共同朝最終達成協定的方向努力。
又過了不久,白宮網站上挂出了特朗普總統會見劉鶴副總理並答記者問的現場實錄,內容非常豐富,資訊量很大,涉及協議未來走向、中國留學生政策、實體清單、對中國投資的態度,等等。
兩邊消息對比著看,可以看出一些門道。
所以,對於這一輪磋商結果,究竟應該怎麼看?
(一)
首先需要讀懂新聞通稿,淺嘗輒止不行,要鑽進去讀。
兩國元首重要共識:指的是兩國元首阿根廷會晤共識和大阪會晤共識。關鍵時刻,元首外交導航定向的重要性再度體現。劉鶴副總理在接受特朗普總統會見時,首先轉達的就是中國領導人的口信。
坦誠、高效、建設性:這一組詞語很常見,意味著雙方打開天窗説亮話,把各自的訴求充分表達了,磋商過程直截了當,不拖泥帶水,對經貿問題的解決具有促進作用。
實質性進展、後續磋商安排:闡明瞭此輪磋商所取得的積極成果和下一步的磋商計劃。這説明雙方對本輪進展是持肯定態度的,對接下來的進程心中有數了不少。
美方也表達了積極看法。特朗普總統的表態很直接,“我認為我們已非常接近(結束貿易戰)。我認為當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他很高興看到,美中經貿磋商取得了實質性的第一階段成果,這對美中兩國和世界都是重大利好。希望雙方團隊抓緊工作,及早確定第一階段協議文本,並繼續推進後續磋商。
此外,還有“歡迎中國在美投資,預計規模會更大”“中國留學生不會被區別對待”“我們會查看‘實體清單’”等表態,也引發外界關注。
可見,即便本輪磋商前雜音不少,但是雙方都有意願相向而行,共同朝最終達成協定的方向努力。
這樣的結果值得肯定,對市場是一個極大的提振。畢竟年底將至,貿易摩擦進行了這麼久,市場非常期待有正面修復的跡象。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歐美股市反應十分熱烈。就在11日,截至當天收盤,紐約股市三大股指——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標準普爾500種股票指數、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均顯著上漲。當天,歐洲市場三大股指也同樣全線上漲。
特朗普總統在會見劉鶴副總理時就表示,美中經貿關係每次有壞消息的時候,市場就會應聲下跌;每次有一點好消息,市場就會難以置信地上漲。實際上,其他方面的消息也很大(比如美墨加達成貿易協定),但是市場沒什麼反應。市場似乎只關心美中經貿磋商。
其實,這很容易理解。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中美經貿關係的一舉一動,關乎各國的實際利益,自然備受關注。
美國人常説,“需要兩個人才能跳探戈舞”。此番,雙方有話好好説,用理性務實的態度,取得了雙方都可以接受的進展,避免了經貿摩擦進一步升級和擴散,讓國際社會松了一口氣。
《紐約時報》早前報道稱,儘管有限協議不會構成完整的解決方案,但華盛頓官員已經開始稱之為“早期收穫”或“建立信任”措施,這可能會緩解美中之間的緊張局勢,並有助於減輕關稅和其他懲罰性措施已經開始對雙方企業造成的一些損害。
(二)
磋商,沒有耐性是不行的。
一年多來,雙方打打談談,磋商幾經波折,尚沒有一個所謂的“所有”協議出臺,足見其高難度性、高技術性,太難了。
用特朗普總統的話來説,“從來沒有任何一個談判像美中貿易談判一樣(艱難)”。
這時候,光有耐性肯定是不夠的,還得有智慧。
條條大路通羅馬。雙方都有向前推進的意願,既然此路不通,那就換條路唄。
求同存異,是個務實的好辦法。
回溯1972年破冰以來兩國關係的發展實踐,我們可以發現,對於中美關係,用顯微鏡看,問題不少;用望遠鏡看,則審慎樂觀,因為中美關係就是在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中不斷向前推進的。
我們還會發現,很多問題的解決,關鍵在於雙方秉承求同存異原則,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以互利共贏為目標去處理中美關係。
求同存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縱觀過去的磋商,囿于所涉議題的複雜性,畢其功於一役很不現實,往往陷入“製造僵局和打破僵局”的迴圈。
此番磋商,雙方先從分歧較小的議題入手達成共識,先易後難,積累互信,為雙方繼續談下去注入了動力,創造了可能。
(三)
接下來的走勢會怎樣?
“隆東腔”想先説説大勢。
這幾年,國際大事在很多國際問題觀察者們一個個錯誤的預測中不斷逆襲,導致白天鵝、灰天鵝都變成了黑天鵝,説明我們所熟悉的那個世界真的已經變了,歷史巨變並不只是寫在教科書上。
觀察中美經貿關係,同理。
在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裏,中美經貿關係不可能是靜止的,摩擦也好,磋商也罷,需要時刻用“變”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
“隆東腔”認為,現階段雖然堅冰沒有完全打破,前車之鑒也不少,但是,不必因此忐忑不安,正相反,我們可以為中美經貿關係向前發展投上一票。
兩國經貿關係現在面臨的課題不是要回到從前的任何狀態,而是要摸著石頭過河,蹚出一條新路,開闢未來。
這意味著正在進行的經貿磋商要重建好兩國經貿關係新的均衡。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有很多利益的摩擦、碰撞和重新排列組合,需要雙方進行相應調整,中間過程有反覆不足為奇。
在此期間,對於中美經貿關係的前景,需要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當前,事情正在起變化。
一年多來的經貿摩擦充分證明,中美的實力對比,決定了沒有任何一方具有“碾壓”另一方的能力。“貿易戰沒有贏家”的道理越來越深入人心,合作共贏的因素正在不斷匯聚,且越聚越強。
分層次分析一下:
從大環境看,貿易戰拖累世界經濟增長的負面效應顯現的更強了,不安情緒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愈發難以估量。畢竟在經濟領域,信心比黃金更寶貴。因此,合作比摩擦好、對話比對抗好的聲音越來越強烈。
比如,包括法國前總理弗朗索瓦 菲永、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在內的十位前國家領導人發表聯名文章稱,中美11日達成初步貿易和解是一個鼓舞人心的跡象。現在是時候消除這種造成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根源了。
從小環境看,除了兩國各自的國內政治因素外,雙方愈發意識到要想實現各自的發展議程,誰也離不開誰。
經過多年發展,兩國已經成為産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深度聯接的利益共同體,在農業、科技、醫藥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合作前景。比如,2017年美國出口中57%的大豆、25%的波音飛機、20%的汽車都銷往中國。經貿摩擦爆發後,這一數據肯定不會這麼好看了。
顯然,有損於這種合作的經貿摩擦持續越久,對彼此就越不利。
一句話,形勢比人強。
有了這種長遠的視角,就會心中有數,比較容易保持一顆平常心,懷抱理性,處變不驚。
還是那句話,不管情況如何,最關鍵的依然是做好自己的事。
(原題為《朝著正確方向,往前走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