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評:中國發展奇跡,是中國人民幹出來的
近代以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一直有一個偉大的夢想,希望早日把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作為工業化的後來者,舊中國飽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工業化歷經曲折坎坷,中國也始終沒有擺脫被侵略、被奴役的命運。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才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並從此邁上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騰飛之路。
新中國70年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徹底改變了中國的面貌。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可謂“一貧如洗”,不僅飛機大炮造不了,就連老百姓的溫飽都解決不了。經過70年的發展,中國綜合國力與日俱增,成長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在中國大地,高速鐵路達到2.9萬公里,佔世界高鐵總量的60%以上;移動寬頻用戶超13億戶,中國已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動寬頻網。無論城鎮還是鄉村,處處涌動著創新發展的活力。
新中國70年取得的經濟發展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捨的,而是中國人民自己幹出來的。近年來,西方一些政客由於對中國的制度和發展模式抱有偏見,不願意承認中國制度和發展模式的優越性,當他們面對中國巨大的發展成就這一事實時,便拋出“中國搭便車”的論調,把中國發展的成就,看成是搭他人便車的結果。這些政客出於政治目的和貿易戰的需要,指責中國採取了不公平競爭的手段,靠搭乘別國的便車來發展自己。按照這些“中國搭便車”論者的邏輯,只要不讓中國繼續搭便車,中國經濟就會失去動力,陷入危機。這完全是有悖事實的無稽之談,也是對中國發展奇跡的根本誤讀。
奮鬥是成就事業和夢想的根本。個人的成功、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無不需要建立在奮鬥的基礎上。在過去70年裏,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成為全球製造大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靠的正是一代代人艱苦卓絕的奮鬥。王進喜、雷鋒、焦裕祿、鄧稼先、孔繁森、袁隆平等就是這些各行各業奮鬥者的先進代表,正是千千萬萬像他們這樣的勞動者灑在祖國大地上的汗水,才澆灌出今日發展的絢麗花朵。
站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新起點上,我們也清醒意識到:中國越發展壯大,遇到的阻力和壓力就會越大,面臨的外部風險就會越多。這是中國發展進程中無法回避的挑戰,是實現民族復興繞不過去的一道坎。近年來,隨著世界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國際上“唱衰”中國經濟的老調更加密集。然而,過去的70年的發展經驗表明,中國經濟就是在風雨考驗中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的。今日中國已具有雄厚的物質基礎、豐富的人力資本、廣闊的市場空間,具備了更加強大的抵禦外部不確定性和風險的能力,未來的中國仍將沿著正確航向破浪前行,行穩致遠,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依然光輝燦爛。
(成德寧,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武漢大學“兩型社會”研究院副院長,海外網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