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邊疆黨旗紅|永德村脫貧小記

2019-09-26 16:29:00
來源:澎湃新聞
字號

  位於我國東北角的黑龍江省不僅耕地多,省內水資源同樣非常豐富。全省耕地面積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3.87%,省內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裏江、嫩江、牡丹江、綏芬河六大河流。 

  六大河流中,黑龍江由北向南一路蜿蜒而下,與輾轉東去的松花江在北緯47、東經132處相匯。兩江交匯之處,水流經年累月衝擊形成的一塊三角平地,就是綏濱縣。 

  這個位於中俄邊境、三面環水的小縣城內無一山一石,兩江水的滋養為當地水稻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記者近日在綏濱縣永德村採訪發現,這個小村莊已于2018年底整村脫貧出列,個中經驗亦可窺見綏濱縣的發展歷程。 

  老書記做了三件事 

  永德村有640戶1841人,是綏濱縣第一大村。細數村裏多年來的發展,成績離不開永德村的3位書記。 

  老書記呂顯貴今年已有71歲,兩場大病之後的他身材精瘦,但精神不減。畢竟為村裏操勞了一輩子,閒不住的他又在村裏一處發電容量為300KW的光伏電站裏張羅起來。村裏投資買了雞、鵝、魚,呂顯貴和老伴照看養殖,收益由村裏分配給老弱貧困戶。 

  這一年多,呂顯貴都是每天淩晨4點起床,一直忙到晚上7點。説起為啥願意這麼辛苦,他忍不住感慨自己就是個“張羅命”。 

  回憶在村裏工作的日子,呂顯貴總結:“我任支部書記加村主任31年,沒幹啥主要工作,做了三件事,修路、植樹、辦學。” 

  1985年,也是當村主任第二年,呂顯貴開始張羅修路的事。在這之前,從永德村到北崗鄉之間約7公里路只有大概形狀,多是坑地、洼地,一下雨大水坑便徹底堵住了出村的路,永德成了“孤島村”。 

  “可鬧心了,賣糧、看病趕上下雨出不去,一點招兒(辦法)都沒有。後來發狠心,一開春就拉沙子修路,加高一米。”呂顯貴回憶,他號召全村人齊上陣,村上出錢、村民出力,花了2年時間,從永德村到北崗鄉約7公里的路終於修好。 

  通往鄉鎮的路通了,去縣裏也隨之方便許多。“上午去縣裏下午就能回來,到綏濱縣17公里的路來回不耽誤,老百姓當時樂壞了。”嘗到修路的“甜頭”,呂顯貴又號召全村村民出力,房前房後20米,挨著誰家的路就歸誰家修整。此後又費了一年功夫,永德村徹底解決村裏道路問題。 

  1997年,呂顯貴跟鄉里到山東煙臺考察學習,看到人家村裏都是硬化水泥路,回來後第二年又想辦法到縣交通局爭取資金,將永德村到鄉里的這條路硬化,這也是綏濱縣第一條農村硬化水泥路。 

  一邊修路,一邊種樹。呂顯貴繼續上一任書記未完成的事業,在永德村植樹造林。那時木材值錢,呂顯貴思謀著:“留點家底,以後管他誰幹,都是大夥的財産。” 

  村裏買樹苗、花錢雇村民種樹,每年至少保證種樹30畝地。呂顯貴當書記這些年帶領村民造林近1005畝。 

  如今永德村有樹林1800畝,落葉松、榆樹、楊樹、樟樹等十幾種樹種,其中1200畝是用材林、600畝自然林。經過評估,這片林子現在價值3000余萬元。這都是呂顯貴和前一任老書記帶領村民種下的財富,多少人想要砍樹建房,幾任村書記死把關口,堅決不動林裏的一草一木。 

  呂顯貴為村裏辦的第三件事就是投資教育。 

  高中畢業的呂顯貴曾因家境貧困不得不回家務農,但他知道讀書的好處。上世紀八十年代,永德村每年為村小學的投入就達到2萬元。 

  東北的冬季寒冷且漫長。那時除去教師工資,學校的桌椅板凳、教學器材、買煤的錢等都是村上負擔。永德村的學校暖和、條件好,附近7、8個村屯的孩子都來永德上學,一個年級最多的時候兩個班上百名學生。 

  就這樣直到2014年,身患癌症的呂顯貴從村書記的位置退下來,村主任王偉華接過了永德村發展的接力棒。 

  兩位書記專做一件事,讓村裏百姓更富裕 

  退下來的老書記呂顯貴沒想到,這5年間永德村的發展速度遠遠超出他的想像。 

  “我永德有個優點,不怕能人,村裏越有能力的小夥我用你。這麼大個寨子,沒有個能人,整得窩窩囊囊、説不清道不明可不行。” 呂顯貴説。 

  王偉華自2005年起擔任永德村村委會主任,和呂顯貴搭班9年後,于2014年當選為永德村黨支部書記。 

  5年間,永德村村民收入翻了一番,從2014年的年每人平均純收入7000元增長至如今的15000元。收入增加,和綏濱縣大面積推行水稻種植密不可分,也與王偉華的紮實工作息息相關。 

  綏濱縣是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縣屬耕地面積達149萬畝。 2010年綏濱縣因地制宜,在全縣大規模推廣種植水稻。目前國家認定的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産基地面積達100萬畝,全縣農業人口每人平均耕地面積達16.7畝。正常年份,綏濱縣一年産水稻37萬噸。 

  永德村更是全縣的水稻種植大村,全村3.3萬畝耕地,水稻就有2.7萬畝。起先2010年全縣推廣種水稻時,老百姓還不太會種。後來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産量越來越高,這其中也涌現出一批種糧能手。普通人1坰地(1坰約等於15畝)産糧6、7噸,但種糧能手一坰地的産量最多能達到11噸,平均能達到9噸、10噸。漸漸地,會種糧的村民開始流轉其他村民的土地,實現大規模種植。 

  以村民王明來家為例,王明來已有71歲,和老伴共有36畝地,單土地流轉出去的費用就有1.68萬元。種糧能手劉海濤通過土地流轉新增300畝土地種植水稻,去年僅300畝水稻的純收益就達到6萬元。目前,永德村像劉海濤這樣的種糧大戶有100余戶。 

  你有地、我有力,各取所需、優勢互補。一些年紀輕的村民將土地流轉出去再打一份工,永德村百姓的收入就這樣逐年增加了。 

  不過,對於村民來講,一切發展都離不開土地。王偉華剛當上村書記後,為了解決村裏的土地遺留問題,9個村民小組平均每個小組開會3天,連續開了27天會。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做到公平公正分配土地。土地問題最終解決了,村民的收入便有了最基本的保證。 

  緊接著,王偉華又拼命為村裏跑項目:爭取資金硬化村裏道路;為村裏裝路燈、擴建文化活動廣場、安裝健身器材;為村裏爭取改造廁所項目、給家家戶戶的小院裝上圍欄…… 

  2016年6月,綏濱縣衛生健康局副局長姜忠軍被選派為永德村第一書記,助力永德脫貧攻堅工作。在永德村工作3年時間,姜忠軍跑遍了家家戶戶。對於村裏接下來的發展,姜忠軍有謀劃:“作為第一書記,首先要抓好黨建工作,凝心聚力,調動村民發展好綠色産業、鞏固脫貧成績。” 

  近幾年,姜忠軍和王偉華兩人配合,共為村裏爭取到了各項投資1600余萬元。2017年,姜忠軍和王偉華聽説縣裏有扶貧光伏項目,天天往鄉里、縣裏跑著去爭取,終於在2018年將這個300KW的光伏電站落戶到永德村。預計僅光伏電站每年為村裏帶來的收入就達到23萬元。 

  “我們積極,也有土地,這個項目就先放我們村了。”王偉華説,“現在國家政策好,這些項目先爭取就先得。勤快點幹事就能多幹點,領導也看你積不積極,沒有守株待兔的。” 

  下一步,姜忠軍和王偉華計劃繼續爭取項目資金,在村裏辦一個榨油廠,期待在榨油廠的帶動下,村集體經濟能再上一個臺階。永德村的7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還有6戶尚未脫貧,預計今年年底將全部脫貧。 

[責任編輯:賈若瀾]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