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一生擇一事 無怨無悔
央視網消息:在北京大學,3000多名新生在訓練營上,傾聽了一位80多歲的老人,講述的一個時間跨度達半個多世紀的故事。這位老人是他們的師姐——樊錦詩,也是今年8月份第四屆“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中“正能量獎”的得主,最近,樊錦詩還入選了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名單。集這麼多榮譽于一身,大家卻更喜歡稱呼她為:敦煌的“女兒”。
永遠在路上 講述紮根敦煌的初心
回到母校的樊錦詩以“永遠在路上”為題,為3000多名北大新生講述了她一生紮根敦煌的初心與堅守。而實際上,今年7月,新生們就已經與樊錦詩有過“一面之緣”,在他們收到的錄取通知書中,有一封樊錦詩的親筆信。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樊錦詩:親愛的學弟學妹們,你們好,我是老校友樊錦詩。1958年,我和你們一樣懷著激動的心情,收到了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刻苦學習,努力使自己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是當時北大學子共同的夢想。
學習考古專業的樊錦詩,在1962年即將畢業時,來到敦煌莫高窟實習,那是她第一次接觸到莫高窟。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樊錦詩:既是一種喜好,也是好奇,想來看看。作為一個年輕人來説,一看以後就是很震撼。
初到敦煌實習 條件惡劣難以適應
然而,和震撼的藝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惡劣的生活環境。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最西端,氣候乾燥,黃沙漫天,冬冷夏熱。這個不足20平米的房間,就是樊錦詩當年的居所,設施十分簡陋,這讓從小生活條件優越的樊錦詩一時難以適應。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樊錦詩:這個飯呢,一天好像兩頓,我們在學校吃三頓,我從來沒碰到過吃兩頓。晚上出去上廁所,上廁所出那個門一看,晚上嘛,我見的是個驢,我不知道,聽他們説這個地方有狼。那兩個眼睛綠綠的,我一害怕我就回到(房間),不敢出去了,這一夜也沒睡著又想上廁所,又害怕出去。結果早晨天剛亮我趕緊跑出去,一看它還在那兒待著。我説怎麼著這個狼還在那兒待著,再一看是個驢。
在這樣的環境下,樊錦詩沒待到3個月就病倒了,不得不提前結束實習。
畢業:國家需要 就是我們的志願
然而不到一年,她卻食言了。畢業分配時,敦煌文物研究所的人來北大,指明要之前的那幾名實習生。樊錦詩的父親得知後,給校領導寫了一封信,希望學校重新分配,然而,樊錦詩並沒有把這封信傳遞出去。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樊錦詩:我一看這封信我就沒轉,倒不是説我有多那個,我一想,那我不是表態,願意服從分配嘛,我怎麼又把家長搬出來,給我來説情呢。
1963年9月,樊錦詩再次來到敦煌,這一待便再也沒有離開過。
來到敦煌,也意味著樊錦詩與大學時的戀人彭金章從此分隔兩地,她説她不是沒有想過離開,起初那幾年,還一直在尋求調到彭金章所在的單位——武漢大學。
1967年,趁著假期,樊錦詩和彭金章結婚了,第二年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也即將出生。彭金章接到電報後,立馬往敦煌趕。
樊錦詩丈夫 彭金章:下了火車趕汽車,趕汽車到了敦煌,樊錦詩生孩子已經一個星期了。
孩子還沒滿月,彭金章就因為工作原因離開了。沒人帶孩子,樊錦詩每天上班就把孩子自己留在家裏。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樊錦詩:下班回宿舍,遠遠聽見他哇哇哇哭,這我很放心,他肯定好,沒事兒,哭吧,要不哭我就提心吊膽。
長期與家人分居 曾想過調離
1972年,樊錦詩和彭金章的第二個孩子出生了,兩地分居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艱難。那時候樊錦詩一直在爭取調到武漢大學工作。等到1986年,領導終於同意她的選擇後,樊錦詩卻猶豫了。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樊錦詩:我呢也慢慢覺得我就這麼走了,這個石窟,好像我還應該給它做點什麼。
樊錦詩丈夫 彭金章:她説反正我走不了,我説走不了那這樣吧,我走吧。
1986年,彭金章來到樊錦詩身邊,從此結束了他們長達十九年的分居生活。
沒有了後顧之憂的樊錦詩,更加投入到莫高窟的保護當中。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樊錦詩針對莫高窟的保護展開國際合作。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當時莫高窟最嚴重的問題——壁畫病蟲害。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樊錦詩:跟外國人合作,他先是環境監測,溫度、濕度,洞窟裏他也測,然後他説治沙,就那兒開始。
國際合作 多年治沙緩解壁畫病蟲害
在極度乾旱的沙漠戈壁地區,要避免風沙的危害絕非易事。樊錦詩積極與外國文物保護公司合作,經過多年的努力,建立了草方格、植物、防沙屏等多重屏障阻擋黃沙。然而這只是緩解,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樊錦詩:壁畫支援在泥壁的上面,泥壁靠著石壁,石壁後面是崖體,崖體的水過來,它不要説水,它有一點潮氣,它這個泥就軟了吧。那麼有潮氣就軟了,幹了就收縮,一脹一縮一脹一縮,壁畫就(弄壞了)。
探索為莫高窟建立數字檔案
通過繼續與國外機構合作,終於研製出了治理壁畫病蟲害的藥物,在這過程中,樊錦詩也找到了給莫高窟建立數字檔案的辦法。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樊錦詩:找到美國芝加哥的西北大學,來了一個科技人員,他就跟我們説,那你擺要怎麼拍,光怎麼打,然後下面要鋪軌道,平行的,正投影。
1998年,就在建立莫高窟數字檔案有些眉目的時候,國家開始了長假制度,莫高窟的遊客一下暴漲起來。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樊錦詩:1998年是20萬,過了3年,2001年是31萬,2002年又上去了,心裏想肯定還要發展。那麼再越來越發展,就這麼看著看著就看完了嗎?
保護莫高窟 來回奔忙反對上市
隨著莫高窟的知名度越來越高,當地曾有人提出讓莫高窟上市,進行商業開發。樊錦詩立刻站出來表示反對。那段時間,她經常蘭州、北京兩地來回奔忙。
敦煌研究院研究員 趙聲良:(在北京)我們長期是住在地下室,最早只有20塊錢住一個晚上的。
守護莫高窟 首創旅遊預約制
經過樊錦詩等學者的努力,莫高窟最終沒有上市。對於樊錦詩而言,她只想要守護敦煌,保護文物,把莫高窟完完整整地傳下去。2003年,樊錦詩聯名其他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關於建設敦煌莫高窟遊客服務中心的建議》的提案,開始啟動每日遊客最大承載量的實際研究,並於2005年首創了“旅遊預約制”,每天遊客不能超過三千人。2008年,經過5年的論證,樊錦詩提出的建立敦煌數字中心的審核終於通過。當時已是年過半百的她,帶領敦煌研究院的成員們為每個洞窟、每幅壁畫和每尊塑像建立數字檔案。
數字敦煌 線上免費欣賞莫高窟
2014年,“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成立,實現了“總量控制、網路預約、數字展示、實地看窟”的開放管理新模式。2016年5月1日,“數字敦煌”資源庫正式上線。自此,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過網路,免費欣賞30個洞窟、10個朝代的高清圖像,實現全景漫遊。讓每個人,都可以離敦煌近一點,更近一點。
向這位老人致敬。樊錦詩總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她幾乎天天圍著敦煌石窟轉,不覺得寂寞,不覺得遺憾,因為值得。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她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