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述評|擴大開放,雙城並進,上海、深圳勇立潮頭再出發!

2019-08-20 15:07:00
來源:新民晚報
字號

 

  東海之濱,長江入海口。今天,一片熱土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揭牌成立。

  8月6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公佈。12天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正式發佈。一東一南,上海和深圳,中國兩大經濟城市幾乎同時翻開歷史的新篇章。

  從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到深圳先行示範區,改革的號角再次吹響。上海與深圳,存在諸多差異不同,卻以同樣蓬勃的發展之姿,承擔起新的歷史使命。

  週日下午,我剛剛結束粵港澳大灣區採訪之旅,最後一站,正是深圳。短短一天半的採訪時間,不過管中窺豹,卻已可見深圳的旺盛活力。

  這種面對未來充滿熱忱與想像力的期待憧憬,似曾相識——

  上海自貿區新片區花落臨港。上海最東南,要再造一個新浦東,飛出新的“金鳳凰”。

  專家説:“新片區相當於一張能夠書寫最新、最美圖案的空白畫紙。”“店小二”説:“要服務好企業群眾,努力跑出新片區加速度。”投資者説:“新片區就像打開了一個新窗口,市場備受鼓舞。”創業者説:“我們期待更多國際訂單、國際合作夥伴近悅遠來。”臨港人都説:“在這裡生活很幸福,希望臨港的明天越來越好!”

  站在平安金融中心116層俯瞰市區,深圳市民中心宛如張開的翅膀,象徵“鵬城”萬里,生機蓬勃。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工場內,一位來自香港的創業青年告訴我:“不到一年,我們團隊已經從幾個人擴展到三十多人,經濟效益也越來越好,將來我們還要到內地更多的城市發展。”

  ——我在他們眼中,看到了同樣的光芒。

  兩座城市,一種精神:勇立潮頭,敢為人先。

  浦東開發開放、全國首個綜合配套試點、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上海屢屢成為國家改革試驗田,位於最東南的臨港,更是領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瞄準2035年經濟總量1萬億的目標,臨港新片區正緊鑼密鼓落實總體方案要求,要以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和人員從業自由“五個自由”為重點,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

  敢闖敢試,也是深圳的鮮明特徵。1979年,蛇口“開山炮”如驚蟄春雷,拉開了深圳改革開放的序幕。1980年,經濟特區在中國誕生。至今,深圳兩座地標性雕塑中依然可見這種幹勁闖勁:市委大院門前,一座銅雕拓荒牛低首奮蹄,正將身後的巨大樹根拉出地面;深圳博物館老館前,一座巨人雕塑名為“闖”,正張開雙臂,用力撐開大門。

  兩座城市,一種精神:時不我待,只爭朝夕。

  上海最大的外資製造業項目特斯拉超級工廠,僅3天便完成立項、規劃和選址的工作;5個月接受審批;半年完成項目簽約到開工建設;不到一年,第一輛整車model3就將下線。馬斯克對此大喜過望:“充分感受到令人驚嘆的‘上海速度’!”與此同時,C919大飛機發動機、全國首根國産12英寸單晶矽棒、全球最大的大功率柴油機、世界上最先進的自升式鑽井平臺都誕生於臨港,幾乎每個廠房都在書寫中國之最。

  而在深圳,“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曾經轟動全國,用實幹完美詮釋“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今天,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在一片“飛地”上誕生,已有70個優質科研機構和項目爭相入駐;深圳市中心的福田區雲集了145家世界500強企業及分支機構,衝頂金牌CBD;“深圳三傑”平安、華為、騰訊,高歌猛進。

  兩座城市,一種精神:開放包容,百川匯海。

  開放、創新、包容,是上海的城市品格,是沉澱在血脈深處的發展基因,更是國家和人民對這座城市不變的期待。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2010年,世博會讓上海的城市面貌、發展理念煥然一新;2013年,上海自貿區掛牌,樹起中國全方位開放的里程碑。對照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準,上海始終站在地球儀邊,把自己放在全國大局、全球視野下思考。

  深圳則有一句標語:“來了,就是深圳人。”有人説,深圳很多好企業最開始是“遊擊隊”成長起來的。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深圳各項事業取得顯著成績,已成為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奮進的腳步,從未停歇。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中,上海排在第5位,僅次於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今年上半年,上海新設外資項目3247個,同比增長49.2%;上海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已超700家,穩居國內榜首。深圳同樣成績斐然,在榜單中名列第14位,正在極速飛馳。

  歷史總在重要節點展開新征程。同樣從濱海小漁村拔地而起,上海與深圳,兩座相似又不盡相同的城市,擁有各自的發展定位,肩負不同的時代使命。

  春天的故事,在這個盛夏開啟新篇章。

  (原題為《獨家述評 | 擴大開放,雙城並進,上海、深圳勇立潮頭再出發!》)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