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那些事兒】 又獲殊榮!世界遺産保護進入“中國時間”

2019-07-19 10:38:00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號

  中國日報網7月18日電(潘一僑)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數千年來,中國人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遺産;散佈在全國各地的自然遺産,向世界展示著“中國精彩”。本期《中國那些事兒》將帶您感受中國這個文明大國守護人類共同財富的責任與擔當。

【中國那些事兒】 又獲殊榮!世界遺産保護進入“中國時間”

  1985年,中國正式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公約》。1986年,中國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産項目。

【中國那些事兒】 又獲殊榮!世界遺産保護進入“中國時間”

【中國那些事兒】 又獲殊榮!世界遺産保護進入“中國時間”

【中國那些事兒】 又獲殊榮!世界遺産保護進入“中國時間”

  1987年12月,中國的故宮博物院等六處文化與自然遺産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文明優秀成果開始登上世界舞臺。然而西方主流學術界並不認可中國的五千年曆史。他們認為,中華文明只有3000多年,只承認商代是文明的開始。但是,在良渚古城申遺成功落槌的那一刻,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終於被國際社會所廣泛認可。

  追古爍今 守護民族的根和魂

【中國那些事兒】 又獲殊榮!世界遺産保護進入“中國時間”

  2019年7月6日,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良渚古城遺址作為文化遺産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這彌補了歷史文獻鮮有記載的史前文化空白,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現在我們可以篤定地説,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時,中國人建造了良渚古城及週邊的水利系統。

【中國那些事兒】 又獲殊榮!世界遺産保護進入“中國時間”

  良渚文化在西元前3000年左右進入文明階段,與埃及文明在尼羅河流域形成的時間大致相同。良渚文化中心區域佔地900公頃,良渚先民在長江流域廣達3.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起了早期區域性國家。

【中國那些事兒】 又獲殊榮!世界遺産保護進入“中國時間”

  為防範洪水,良渚人在北部山前修築長堤,在西南方向修建平原低壩,在西北方向修築谷口高壩。長堤和水壩攔蓄洪水,為古城的營建做好準備。這個大型的水利系統距離良渚古城有十多公里,它對良渚古城起到了保護作用。平原低壩和谷口高壩將水攔截形成湖面,良渚先民可以駕獨木舟竹筏一直上溯到北側山體深處,運輸一些資源供日常生活使用,這充分體現了良渚先民的聰明與智慧。

【中國那些事兒】 又獲殊榮!世界遺産保護進入“中國時間”

  英國康橋大學考古學教授科林倫福儒認為良渚遺址的發掘工作是非常有條理和成功的。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説,敞開大門讓人了解它的早期歷史,這種做法都很重要。對他個人而言,良渚古城是中國最偉大的早期遺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早期遺址之一。

  許多網友都對良渚十分嚮往,並對其申遺成功留言表示祝賀:

【中國那些事兒】 又獲殊榮!世界遺産保護進入“中國時間”

【中國那些事兒】 又獲殊榮!世界遺産保護進入“中國時間”

【中國那些事兒】 又獲殊榮!世界遺産保護進入“中國時間”

  大地情書描繪中國美好繁榮圖景

  在本屆世界遺産委員會上,中國元素成為一大亮點。除良渚古城申遺成功之外,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也順利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産總數達55項,與義大利並列世界第一。

【中國那些事兒】 又獲殊榮!世界遺産保護進入“中國時間”

【中國那些事兒】 又獲殊榮!世界遺産保護進入“中國時間”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位於黃海生態區,這裡擁有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塗。該地區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魚類達280種,無脊椎動物500多種。這裡是中國最大的丹頂鶴越冬地,最多時,全球丹頂鶴種群中有80%在此過冬。該遺産地為動物們提供了寶貴的棲息場所,其中有17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單。

  這樣一處生態區申遺成功,網友們都十分欣慰,並紛紛留言感謝中國為保護動物所做出的努力:

【中國那些事兒】 又獲殊榮!世界遺産保護進入“中國時間”

【中國那些事兒】 又獲殊榮!世界遺産保護進入“中國時間”

【中國那些事兒】 又獲殊榮!世界遺産保護進入“中國時間”

【中國那些事兒】 又獲殊榮!世界遺産保護進入“中國時間”

  傳承文明中國站上遺産保護新起點

【中國那些事兒】 又獲殊榮!世界遺産保護進入“中國時間”

【中國那些事兒】 又獲殊榮!世界遺産保護進入“中國時間”

  第44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將於明年在中國福建省福州市舉辦,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我國在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領域承辦的最高規格的國際會議。世界遺産保護工作已進入“中國時間”,中國將以主人翁的態度擔起文脈傳承者和守護者的重擔,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