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碗擂茶映初心

2019-07-08 09:26:00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字號

  金溪碧波凝翠,青山鬱鬱蔥蔥,茂林修竹,白墻黛瓦,擂茶飄香……

  這詩情畫意的地方是福建省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

  然而20多年前,這裡還是個三無村,沒有一條水泥路,沒有一幢新房子,沒有一盞能亮的路燈。村民只能靠種植水稻、煙葉等的微薄收入度日,年每人平均收入僅2400多元,村集體年收入才3.6萬元左右。

  轉折發生在1997年。

  那年4月10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到常口村調研,實地了解和察看了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新農村建設等情況,明確提出要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推動農村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習近平語重心長地説:“綠水青山是無價之寶,你們要畫好山水畫,紮實抓好山地開發,做好山水田文章。”

  常口村村民將習近平的囑託總結成72字的村規民約,刻在碑上,立在村口。

  常口村村規民約碑

  “總書記當年走進我家,我拿出擂茶招待他,他還叮囑説要勤勞致富、重視教育、團結鄰里,這些後來都寫進了我們村的村規民約。”常口村村民邱彩立對這一幕記憶猶新。

  當年,曾有一家木筷廠看中村口對面那片樹林,提出收購山林建廠。這對於年集體收入僅3萬多元的常口村來説,“誘惑”不小。但大家集體討論後,決定“不賣”。

  “如果當時用幾萬塊錢賣掉林子,現在哪還有這麼美的新農村?”常口村黨支部副書記黃木有感慨道,“總書記叮囑我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多麼有遠見啊!”

  20多年來,常口村牢記習近平囑託,在守望綠水青山的同時,探索富民強村的新路子,成為經濟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的生動範例。去年,村民年每人平均收入超過2萬元,村集體收入首次突破百萬。

  綠水青山環繞的常口村

  一碗小小的擂茶,連著地方和中央,係著黨心和民心。

  2019年3月10日,北京。

  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三明市常口村黨支部書記張林順發言説:“總書記,1997年4月10日上午,您來到我們常口村,到村民家中,和大家一起喝擂茶、拉家常……”

  這喚起了習近平與常口村村民的一段專屬記憶:“那是我第一次喝擂茶,裏面有米吧?還有芝麻、茶葉、橘皮……”

  習近平還細緻詢問了常口村環境衛生整治得如何、廁所問題解決得好不好等情況。他依舊語重心長地説:“加快老區蘇區發展,要有長遠眼光,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突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

  最是情懷出本心。

  從福建常口村的老區群眾,到甘肅農村的困難家庭,再到海南三亞的黎族花農……習近平到各地考察調研總會走進田間地頭,走到農民中間,和鄉親們嘮家常,話發展。

  他關心農村建設,推進鄉村振興,從廁所革命,到公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再到産業扶貧、教育扶貧、易地扶貧,老鄉們生活的樁樁件件一直是他的心心唸唸。

  “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要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快補齊農村發展和民生短板,讓億萬農民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常口村的變化正是新農村建設的生動縮影。

  截至今年5月中旬,全國已經有436個貧困縣脫貧摘帽,佔全部貧困縣的52.4%。

  此外,土地制度改革穩步推進,農業生産更加綠色高效,新産業新業態蓬勃興起,鄉村環境更宜居。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正次第展現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大地上。

  綠水青山環繞的常口村

  青山巍巍,綠水潺潺,茂林幽幽。

  多少年來歲月荏苒,風物變遷,但常口村擂茶的味道不變,綠水青山不變,村口靜靜矗立的石碑不變。而這一切,也正印證著習近平關心農業農村發展的初心。

  “大家都盼著總書記能再到常口來,看看常口的新變化,再喝碗常口鄉親的擂茶!”常口村村民熱情地説。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責任編輯:全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