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不懼鬥爭才有未來

2019-06-26 10:05:00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字號

 

  美國發起和升級對華經貿摩擦以來,中國人民眾志成城、理性自信,相信只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就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標。然而,輿論場上也有極個別人發出雜音,稱貿易戰“打起來中國必然要輸”“投降了還有可能生存”,恐美、認慫溢於言表。

  真的是打起來中國必然要輸嗎?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新中國建立伊始,一張白紙,百廢待興,就是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面對燒到鴨綠江邊的戰火,為了獲得一個安全的周邊環境,中國斷然行動,“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贏得了局部周邊幾十年的和平。“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線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當年面對美核訛詐,中國沒有畏縮,更沒有期望“投降了還有可能生存”,而是憑著“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志氣,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製造“兩彈一星”,為國家安全建立了長久保障。再看眼前的事實。在這場貿易戰中,美國一些人認為,只要美國對華實施貿易限制措施,結果就會朝著有利於美國的方向“一邊倒”。但事實正好與他們的判斷相反,他們的貿易戰“速勝”希望已經破滅,貿易戰進入持久階段的概率顯著提升;而國際社會也廣泛對美方發出批評之聲。

  真的是打起來中國必然要輸嗎?不妨看看中國應對美方經貿摩擦的底氣與實力到底何在。不必回避的是,美方發起和升級經貿摩擦,短期內的確對我國造成一定的經濟波動,國內部分企業的生産經營和一些消費者的預期受到不利影響,增加了我經濟下行壓力。但是,如果我們跳出短期經濟波動,不局限于一時之得失,以全局、長遠和根本的眼光審時度勢,就會看到不一樣的形勢,得出不一樣的結論。

  第一,中美經貿摩擦對我影響總體可控。2018年,我國出口依存度僅為18.24%,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在逐漸變小。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開局良好,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穩中向好態勢明顯。第二,我國經濟向好趨勢不變。中美經貿摩擦發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景態勢沒有變。第三,我國綜合優勢明顯。中國有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1億多戶市場主體。中國作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擁有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當前,內需主導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成為中國抵禦外貿風險的有力武器,2018年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108.6%,其中最終消費貢獻率達76.2%,消費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2018年,中國研發投入全球排名第二,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第四,我調控手段充足。我們堅持高品質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對經貿摩擦,我們在財政、貨幣、收入、産業、科技、投資等方面的政策,都存有充足的調控空間。第五,我們有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將進一步凸顯,經貿摩擦發生以來,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一定能夠妥善應對挑戰、化挑戰為機遇。

  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綜合國力大幅提高,巨大發展成就舉世公認。發出恐美、認慫雜音者,要麼是不明就裏的幼稚病,對當前中美兩國國力變化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缺乏清醒認識,真信了美國無往不勝的虛假神話,從心底認為中國根本無力應對美國的貿易戰,要麼是別有用心。這種雜音低估誤判了中國的經濟韌性和政治能力,更低估誤判了中國捍衛自身正當權益的意志和決心。事實上,美國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無往不勝,中國也沒有他們想像的那樣弱小無力。《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近期撰文指出,美國試圖阻止中國經濟和技術崛起註定會失敗。美國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貿易霸淩主義在國內國際形成不利影響越來越大,逐漸成為分化美國政治勢力的重要力量,使美國在國際社會日益陷入道義孤立。中國是日益發展壯大的大國,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美國一些人試圖以極限施壓的霸淩手段來強壓中國就範,註定徒勞無功,還會進一步損害包括美方在內的各方利益。

  中國不挑事、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中國人民歷來有著不怕鬼、不信邪、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勇氣。當前美國政府對中國的遏制打壓,不過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必須邁過的一道坎兒。我們不必妄自尊大,但更不要俯首認慫。狹路相逢勇者勝。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