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井峽谷裏的瑯瑯讀書聲——走進西藏第一所鄉村中學
新華社拉薩6月23日電 題:鹽井峽谷裏的瑯瑯讀書聲——走進西藏第一所鄉村中學
新華社記者多吉佔堆、邊巴次仁
年輕的藏族女教師坐在鋼琴前,手指靈動地彈奏樂曲,兩名學生拉起弦子伴奏,三十多名學生站成四排,齊聲合唱。
學校籃球場上數名身材高大的學生,正在體育老師的組織下進行激烈的分組對抗,不一會兒,學生們個個汗流浹背。
綜合樓三樓的化學實驗室內,身穿白色大褂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正在做簡單的化學實驗。
這一幕幕,同時出現在西藏昌都市芒康縣鹽井中學。
鹽井中學的學生們在上英語課(6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鹽井中學,位於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是西藏第一所在鄉村設立的中學。1951年8月,鹽井小學正式成立,1975年附設鹽井小學初中班,1978年創立鹽井中學。
“最初只有24名學生,學制兩年。”校長嘎羅説。身材修長、氣質儒雅的嘎羅,于1995年從西藏大學數理係畢業後到此任教。至今擔任了16年校長,曾獲得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榮譽稱號。
納西民族鄉一帶,因歷史上盛産食鹽而統稱鹽井,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一站。如今國道214線穿鄉而過,地處橫斷山脈金沙江、瀾滄江流域,山高谷深,氣候獨特,物産豐饒。
鹽井中學的學生們在上化學課(6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如今的鹽井中學,已發展成擁有學生1500多名、30個班級和百餘名教師的初級中學,生源來自周邊6個鄉鎮。
“我們這裡是交通要道,人流量大,歷史上就有各民族間頻繁的交往交融,因此當地群眾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一般高於西藏其他農村牧區,教育水準一直較高,這也是能夠在我們鄉成立西藏第一個鄉村中學的主要原因。”納西民族鄉鄉長索郎曲宗説。
1963年出生的玉珍,如今是當地有名的致富帶頭人。年輕時的玉珍,為了供自己的弟弟妹妹和自己的孩子上學,吃過常人難以想像的苦頭。“作為家裏的長女,父母實在不想看到我太累,曾提議讓弟弟妹妹放棄學業回家幫忙,但我堅決不同意。”她説,“如果你沒有文化,出遠門連個廁所都找不到。”
她一邊供孩子們上學,一邊學著做生意改善家裏的經濟狀況,最終把所有孩子培養成了國家公職人員。
鹽井中學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教學品質,升學率在昌都全市學校中名列前茅,因此早在2011年就被西藏自治區列為“素質教育改革實驗試點學校”。
15歲的貢秋吉村是初三學生。“近三年來,我在這裡學到了很多,我希望中考後能去內地上學,開闊自己的眼界。”喜歡打籃球的貢秋吉村説。
鹽井中學的學生們在體育課上打籃球(6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籃球是鹽井中學的傳統優勢項目。嘎羅校長自豪地説,今年西藏自治區體育局還將在學校掛牌“籃球基地學校”。此外,這裡的學生還可按自己的興趣,選擇參加弦子舞、美術、音樂、繪畫、書法、足球、射箭等興趣小組。
芒康弦子舞入選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為傳承發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鹽井中學早在十幾年前將其改編為弦子操,在學生中普及推廣。近年來,學校還開設弦子舞課程,邀請當地弦子舞非遺傳承人澤仁旺堆每週進校園為學生教授弦子舞。
作為鄉村中學,隨著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人才流失和師資力量不足是目前嘎羅校長最為擔心的事情。據他介紹,目前學校教師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平均學歷大專以上,還有2名在讀研究生,一人正在考研究生。
43歲的重慶援藏教師楊志倫,作為“援疆援藏萬名教師支教計劃”的一分子,去年4月進藏並擔任鹽井中學副校長。在他看來,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成效顯著,學生都很勤奮,學習氛圍也很好,只是學習方法還需要不斷改進。
鹽井中學的學生們在上美術課(6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據了解,2018年芒康縣投資1457萬元實施了8個鄉鎮標準化寄宿制學校工程項目,投資5187萬多元實施了19個學前雙語幼兒園項目。全縣初中、小學入學率均接近100%。
當記者一行即將離開學校之時,上課鈴再次響起,學生們紛紛跑進了教室。不一會兒,瑯瑯的讀書聲從教學樓傳出,如同美妙的音符,回蕩深山峽谷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