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讓防汛抗洪“更智慧”
2018年8月14日,南水北調中線幹線滎陽管理處工作人員在南水北調索河渡槽附近巡查渠道安全。新華社記者 魯 鵬 攝
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2015年以來,江西省萍鄉市在全域範圍內生態治水,成效顯現。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6月12日,福建省福州市已進入汛期,為了確保行車安全,福州動車段隨車機械師對動車組進行開行前檢查。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近期,中國進入主汛期,各地各部門積極應對做好防汛工作。近日,在浙江省的防汛應急演練中,無人機“飛翼”、拋投機、水陸兩棲車等亮相演練現場,展現了水上救援的高超本領,引起了參與人員的濃厚興趣。
隨著國家防汛減災體系的逐漸完善,防汛抗洪能力大幅提高,各類防汛抗洪設施不斷加固和完善,同時,更多智慧防汛手段亮相,手機程式及時更新最近的汛情和預警,智慧機器人“衝”在抗洪第一線,海綿城市的透水地面迅速吸收降水……防汛領域管理思路和應用技術的創新,讓防汛抗洪變得更智慧。
熱門技術大顯身手
無人機、機器人、5G技術……今年的防汛抗洪中,這些熱門技術大顯身手,一系列“黑科技”從全方位幫助防洪抗洪工作,有效提高了預警搶險的機動性和時效性。
在汛情的監測預報方面,湖北省積極探索,各種儀器在空中、水面、水下各自發揮作用。研發了巡視無人機、5G智慧無人救生船、水下探視儀等一系列監測設備。
湖北省恩施市電力公司有關技術人員向本報介紹説,在汛情的監測方面,他們利用無人機對電站水庫進行檢查,排查大壩和庫區安全隱患,著重檢查水庫庫區周邊的滑坡情況,對大壩周邊的邊坡裂縫、滑坡體、危岩等情況及時發現並及時預報。無人機可以到達庫區內無人可去的地方,實現檢查的全覆蓋,降低風險的同時也提高了效率。
此外,專門為輸電線路設計了導航軟體“奧維互動地圖APP”,將其植入湖北電力巡檢職工的手機中,無人機巡檢從而有了“天眼”導航,可實現超近距離記錄桿塔絕緣子及導地線運作情況,實時播報汛情隱患。
浙江省海豹救援隊公共關係部部長李潔瓊向我們介紹,該救援隊主要救援任務針對的是錢塘江流域,錢塘江涌動的泥沙給救援工作帶來了很多不便,所以常常要綜合利用各種科技手段展開救援。人們可以遙控“水上飛翼”在空中展開救援,並可以設計好回程的路線。拋投器作為輔助,像投射向高空的一個炮筒,利用壓縮空氣瞬間打開形成一個救生圈,當救援對象在河道比較湍急的地方且距離較遠時,就將拋投器打在他的上方,繩子順著水流飄到救援對象的附近,被救者抓到救生圈就可以獲得救助。如果被困者在淺灘等複雜地形還可以使用噴泵艇,它可以很快到達被救者身邊將人拖拽上岸。
同時,李潔瓊表示,救援本身就是一個整 合的過程,不能盲目施救,如果遇到了複雜情況,一般會應用多項技能,這樣才能讓被救助者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生存的最大可能。
在四川,通過與實地情況的結合,在汛情監測方面也做出了創新。成都市三皇廟水文站採用懸挂于纜繩之上的監測儀器流速儀。這種儀器通過纜繩往返于沱江兩岸進行測量,可獲取相關數據。
最近,住在江蘇南京江北新區弘陽廣場附近的居民出門時,會發現路邊多出了一根藍白相間的柱子。這不是普通的道路警示標牌裝置,而是一個積淹水點監測裝置。今年汛期前,江北新區在轄區建設基層防汛預報預警平臺,實現防汛監測體系從大江大河到基層的全覆蓋。
這個監測裝置有2米多高,頂端有一台錄影機。江北新區環境保護與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處是一處積淹水點,這個裝置可以實時監測積淹水點的情況,並將數據實時傳輸至防汛預報預警平臺。工作人員為裝置設定了水位警戒值,一旦出現積淹水、達到設定值,平臺就會自動報警,便於工作人員採取相應措施。
對於這些新科技的應用,中規院(北京)公司生態市政院院長王家卓對本報表示,技術的發展對於防汛抗洪有著很大意義,利用機器人參與到防汛抗洪中,可以有效降低人們直接面臨的風險。同時,科技力量在精確調度方面也是很關鍵的,例如對降雨量和降雨時空分佈的準確預測、對洪峰模擬的精確計算等,都能在防汛抗洪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圖一網與一盤棋”
為了減少汛情的傷害,全國各地還創新思路,積極加強防汛減災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了防汛成效。
長江流域系統的防汛管理是中國防洪體系中的關鍵工程,三峽樞紐管理局水庫管理部技術人員告訴本報,今年,長江流域水工程聯合調度運用計劃啟用,這一計劃首次將流域內蓄滯洪區、重要排澇泵站和引調水工程等水工程納入聯合調度範圍,聯合調度的水工程由2018年度的40座控制性水庫,進一步擴展至包括40座控制性水庫、46處蓄滯洪區、10座重點大型排澇泵站、4座引調水工程等在內的100座水工程,調度範圍也由上中游擴展至全流域。
“範圍廣是一大特點,今年從水庫群防汛提升到水工程防汛,首次將流域內蓄滯洪區、重要排澇泵站和引調水工程都納入到聯合調度範圍,調度範圍也由上中游擴展至全流域,更好地保障了長江流域的防洪安全。”三峽樞紐管理局水庫管理部技術人員對本報表示,該工程通過聯合調度,可以滿足主要控制斷面的生態流量,為維護兩湖及河口地區生態環境和用水安全發揮重大作用。
此外,長江流域資訊共用平臺的建設也在繼續推進中,長江流域內的水文部門與氣象部門共用數據庫和應用終端軟體,實現觀測站點數據的共用。通過這個平臺,人們對汛情的預報水準得以提高,有利於了解長江上下游的情況、進行實地調試,溝通協調。據了解,該系統平臺的建設,還有助於流域氣象服務實現與水利部門防汛“一張圖”、與航運部門護航“一張網”、與流域各省氣象服務聯動“一盤棋”的良好成效。
在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建設中,也需要創新思路,系統推進。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鎮水務研究院院長、教授級高工張全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在一些特大城市或是複雜地形的防汛中,重視工程建設的同時,也要注重智慧管理。在防汛過程中,通過智慧聯動,可以根據模擬數據,充分利用好現有資源;還可以通過智慧管理,讓現有設施發揮出最大效益,並根據實時數據來科學決定湖洞管道排澇功能的開啟。這樣一來,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人員成本。
在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為了消除水患,近年來正逐步完善鰲江流域“上蓄、中疏、下排”的系統治理方案。目前,順溪水庫已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水頭段防洪工程即將投入使用,南湖分洪工程完成前期政策處理工作。當地期待,隨著各項關鍵性工程的推進,或許不久的將來,人與水終將在這片土地上握手言和。
“海綿城市”和“屋頂花園”
與其在汛期跟洪水不斷對抗,不如在城市和相關工程的設計和建設過程中就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水共存這一理念,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得到了很好體現。
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陜西省西鹹新區的灃西新城經歷了4年多的海綿城市建設,今年汛期,灃西新城的汛期壓力明顯小了很多,在今年4月和6月的兩次強降雨中,灃西新城沒有出現內澇,雨水被順利吸入城市的“海綿”之中。
在這裡,城市主幹道旁的綠地比道路低30公分,雨水可以順利通過路邊的雨水口流向綠地,在綠地中充分存儲和下滲。如遇極端天氣,蓄水層滿了之後,雨水還能通過高出綠地的一個溢流口,進入市政管網。此外,該城不少建築物的樓頂都有“屋頂花園”,部分雨水通過屋頂土壤介質的充分吸收,消減初期流量,多餘雨水會通過建築外排方式匯入建築周邊綠地的雨水花園中。灃西新城海綿城市技術中心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表示,截至目前,灃西新城完成海綿城市建設項目67個,已建成海綿型建築與小區240萬平方米,海綿型道路50余公里,海綿型公園綠地140萬平方米,防洪治理及灘面修復36公里。
在江西萍鄉市,金典城小區位於老城區,在政府最初希望拿這個小區做海綿城市的試點改造時,遭到不少居民的反對,他們擔心施工會影響生活和出行。當地政府只好先改造萍鄉建設局的家屬院,改造後小區下雨不再泥濘臟鞋。看到改造成果,之前反對的小區態度有了大轉變,如今,當地越來越多的小區有了用透水瀝青和透水磚鋪就的地面以及科學的綠化帶等相關設施。
張全表示,希望通過國家的技術標準來規範化,將海綿城市建設在城市內澇防治中變成正常化、可持續的方式。
每個城市的建設規劃都需要有一套科學的防汛排水方法。王家卓分析認為,城市規劃要給水留出空間,洪澇風險的評估和相應的規避措施要加強,蓄滯洪區等防洪措施的規劃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