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掛麵是“産”出來的,也是“種”出來的
好掛麵是“産”出來的,也是“種”出來的
——寫好糧食産業經濟大文章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6月的中原大地,麥浪滾滾,生機勃發。飽滿的麥粒從收割機中噴薄而出,化身成麵粉、餃子、掛麵、饅頭、糕點,豐富了全國乃至世界人民的餐桌……“好麥出好粉,好粉出好面”“真正的好掛麵既是‘産’出來,歸根結底則是‘種’出來的。”
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糧食産業經濟實現總産值3.1萬億元,增幅超過6%,糧食産業經濟保持了穩中向好勢頭。
讓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地位更加鞏固,離不開産好糧、儲好糧,也離不開用好糧、賣好糧,推進“主食産業化”“糧油深加工”,讓糧食産業經濟活起來。如何延伸産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實現“三鏈協同”發展?如何提升糧食産業的科技支撐力和品牌引領力?記者日前進行了調研。
兩個院士工作站和1800億元的食品産業
兩個院士工作站、兩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4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0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張河南省漯河市糧食産業科技創新的“佈局圖”,詮釋著糧食産業高品質發展背後的科技力量。
正是有了科技和創新的支撐,漯河一個地市的食品産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800億元左右,佔河南省的六分之一,佔全國的六十分之一。漯河因此也成為全國食品名城。
在漯河平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河南豪峰食品有限公司、中原糧食集團多福多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食品傳送帶馬不停蹄,繁忙而有序的生産場景裏,“中原糧倉”正在糧食産品精深加工中成為“國人廚房”。
在中原糧食集團多福多食品有限公司,一條最新自動化饅頭生産線正全速運轉。“這條生産線比以往生産線長度縮短了40%,用工量降低了60%,生産能力和效率卻提升了三到四倍。”中原糧食集團多福多食品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楊業棟介紹。
速度和效率的提升,助推漯河糧食行業創新力高速增長。
“市財政原則上每年拿出不少於1億元的專項獎補資金,大力支援糧食企業廣泛應用新技術新工藝,加快産品研發,不斷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篩選雙匯集團、南街村集團、平平食品等一批龍頭企業開展智慧化、綠色化、企業技術‘三大改造’,示範帶動主食加工企業向智慧化、高端化發展。”漯河市市長劉尚進道出了當地在發展糧食産業經濟上的“秘訣”。
在科技的支撐下,漯河走出了一條主食産業化特色發展之路。這個年均糧食總産量180萬噸左右的城市,年糧食加工量達600萬噸,年糧食交易流轉量1080萬噸,成為輻射周邊9個省份及豫南8個地市的糧食加工交易中心。
創新的動力和産業的活力,在高品質發展的樂曲中形成完美和聲。
6700多萬畝優質糧源基地與農民增收
糧食産業一頭連著生産、一頭連著消費,基礎性強,涉及面廣。在解決吃飯問題的同時,形成了橫跨一二三産業的龐大産業體系,既是穩增長的重要支撐、促轉型的重要一環,也是容納眾多勞動力的民生産業。
正是因此,發展糧食産業經濟和鄉村振興戰略緊緊聯繫在一起。
位於河南南陽市鎮平縣的想念食品産業園,是個綜合性的糧食産業基地,這裡可以儲糧、也可以加工糧食。在這裡,新收購的小麥源源不斷地涌入擁有智慧收儲、氮氣存儲等功能的倉庫和掛麵生産車間,自動化生産線高效運轉,一包包暢銷掛麵通過企業的銷售網路銷往全國各地。
把小麥變成掛麵,可不是“想念人”的全部本領,他們堅信“好麥出好粉,好粉出好面”。
“真正的好掛麵是‘産’出來,歸根結底則是‘種’出來的。”鎮平想念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常旭東説,近年來想念通過多種方式把産業鏈前伸,建立了30萬畝優質糧源基地,企業與河南省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合作,推廣適合本地區的優質小麥品種,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收購優質麥,既保障了糧源品質,又帶動了農民增收。
鼓勵糧食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組織、種糧大戶等形成緊密聯結的利益共同體,通過“訂單糧食”“土地託管”“土地流轉”等方式,發展優質糧源基地,成為中原糧倉河南糧食生産的重要法寶。2018年,河南省糧油加工企業優質原糧基地面積達到717.53萬畝,關聯農戶數達到190.46萬戶。
在全國,優質糧源基地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途徑。“全國産業化龍頭企業建立優質糧源基地6700多萬畝,關聯農戶1200多萬戶。統計企業中,民營企業達2萬多戶,佔比接近90%,有力帶動了創業就業。”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張務鋒説。
700多億元和發展“優質糧食工程”的決心
今年全國夏糧收購形勢喜人。走進大大小小的糧油市場,優質糧油産品品種豐富、琳瑯滿目。“黑龍江大米”“吉林大米”“山西小米”“廣西香米”“齊魯糧油”等一批區域化糧油品牌快速崛起,産品附加值不斷提高,綠色優質糧油産品供給增加。
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優質糧食工程”的深入實施。
張務鋒介紹,為實施“優質糧食工程”,中央財政三年累計安排專項資金近200億元,帶動地方財政和社會投資500多億元。
700億元投入,彰顯著全面推動糧食産後服務體系建設、糧食質檢體系建設,保障優質糧食供給的決心。
在優質糧食供給中,各地探索出適合本地特色的實施路徑——山東省濱州市突出高點定位、龍頭帶動,産業鏈延伸拉長、價值鏈融合提升、供應鏈優化升級、産業集群集約集聚、種植結構調優,2018年濱州市糧食産業實現總産值1010億元,糧食加工轉化增值率達3.4:1,接近發達國家水準;湖北省建立“放心糧油”一張網,打好“荊楚大地”一張牌,探索線上線下一體化,建立起優質糧油行銷體系;京津滬等城市與主産區共建直銷通道,深糧集團探索“廚房管家”和“社區糧站”等模式,使優質糧油産品直通市民“米袋子”……
張務鋒認為,為推動糧食産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要加快發展精深加工,增加專用型品種、功能性食品的有效供給,有序引導糧食加工向醫藥、保健、化工等領域延伸,促進初級加工、精深加工與綜合利用協調發展;要引導企業採取全産業鏈經營、上下游協作等方式,實現倉儲、物流、加工等環節有機銜接;要開展“網際網路+糧食”行動,探索推廣手機售糧、網上糧店、農商直供等新業態。此外,還要推動糧食産業融入鄉村振興,促進農業觀光、農耕體驗、文化科普等産業發展。
《光明日報》( 2019年06月24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