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文化自信⑤:傳承中華文脈
粉墻黛瓦、江南流韻,具有鮮明中國風格的浙江美術館,把西湖的自然景致與美術館的人文韻味、中國傳統建築風格與濃郁的時代氣息,有機地融為一體。這一獨具特色的文化地標,從選址到確立建築風格,都是習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倡議確定的,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寫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與魂,要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重要理念。
在《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篇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歷史文化遺産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我們一定要完整交給後人”。對歷史文物的珍視、對古建築的重視,貫穿他從政的整個歷程。不論是對河北正定古城的保護,對福建福州市三坊七巷的修復、三明市萬壽岩遺址的搶救,還是強調城市、鄉村的規劃建設要延續文脈、留住鄉愁,都滲透著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滿腔熱愛、對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使命擔當。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不意味著守舊復古,回到過去。
怎樣才能既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同時又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保持其生命力?
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原則,成為我們黨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方針。“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蘊含著繼承發展、揚棄創新的思想方法,體現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信。
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是倡導者,更是踐行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中靈活運用古籍典章中的名言佳句,金聲玉振,史鑒昭昭,樹立了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典範。
談利民,講“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談為政,講“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談立德,講“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談任賢,講“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談廉潔,講“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等等。
這些古為今用的解讀,不僅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而且賦予其鮮活的當代價值與內涵,聞者無不覺得過癮解渴、豁然開朗、醍醐灌頂。特別是在國際場合闡明中國立場、中國主張時的旁徵博引,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國雖大,好戰必亡”,“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德不孤,必有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等,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既重溫中國歷史、講述中國故事,又總結中國經驗、凝練中國精神,與世界對話、發中國聲音,鮮明展現了大國領袖的中國智慧、中國氣派、中國風範。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今天,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站立在中國廣袤大地上,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沃土,走自己的路,舞臺無比廣闊,底蘊無比深厚,定力無比強大。
本系列網評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