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從指南針到北斗——開放的中國助力全球互聯互通

2019-06-13 10:12: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維也納6月11日電 特稿:從指南針到北斗——開放的中國助力全球互聯互通

  新華社記者

  馬可波羅從泉州返回威尼斯時搭乘的船舶由中國航海家駕駛;鄭和下西洋利用了羅盤導航、陸標導航和地文導航等多種導航手段;中國古代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是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與明朝官員李之藻的合作……

  這是11日維也納聯合國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中國古代導航展——從指南針到北斗”展示的內容。歷史一再證明,科技是推動世界互聯互通的重要力量。而一個愈發開放的中國,正為世界做出愈加重要的貢獻。

  從“南”到“北”的文化傳承

  從命名到標識設計,“北斗”作為中國自主建設的衛星導航系統,處處體現著中國文化傳承。標識中的北斗七星是古人辨識方位的依據,司南是中國發明、世界最早的導航裝置;網格中的地球和中英文字符則象徵開放相容、服務全球。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此次在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第62屆會議期間主辦這一展覽,正是為了從歷史文化到現實應用等多角度展示中國導航的傳承與發展,特別是北斗系統國際合作與産業發展成果。

  以“交流”為主題的第四板塊,通過展示張騫出西域、鄭和下西洋,以及馬可波羅、利瑪竇等人與中國的友好交往等,重點介紹了導航和測繪製圖技術在古代中外交流中發揮的作用。

  “從指南針到北斗,時代在改變,科技在改變,但各國加強互聯互通的願望沒有改變,人類探索未知領域的努力不會止步。”中國常駐維也納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代表、特命全權大使王群在展覽開幕式上致辭説,中國將始終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精神,加強與各國的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構建全球互聯互通夥伴關係、實現共同發展繁榮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全球共用的“中國智慧”

  “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近年來,中國北斗系統以這樣的發展理念和目標,立足中國放眼全球,不斷擴大服務覆蓋範圍、提高技術水準,讓越來越多的國家體驗到“中國智慧”。

  北斗從2012年開始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自主的晶片、板卡和模組已經應用於導航、測繪、精準農業等諸多領域;北斗已開始向“一帶一路”沿線90多個國家提供服務,用戶數量達到“億級以上”水準;去年年底,北斗三號基本系統建成,開始提供全球服務,覆蓋範圍進一步擴大……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馬加慶告訴記者,中國今年預計將發射6到8顆北斗三號衛星,明年發射2到4顆衛星,從而全面完成北斗三號系統建設,為全球用戶提供精度更高的服務。

  據介紹,北斗的部分功能性指標已經在國際衛星導航領域處於領跑地位,並且還擁有自身的“獨門絕技”。比如“北斗短報文”這一特色服務,讓北斗不僅可以定位,還可以向有關方面發送資訊。

  利用這一服務,飛機在飛行過程中不僅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還能不依賴其他通信系統獨立地向地面中心報告自己的位置、速度等資訊。如今,這項服務在全球已有40多萬用戶,而在大眾消費領域,約有兩到三億智慧手機已經用上了北斗。

  聯通世界的中國技術

  同為導航系統,中國北斗與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等幾大國際主流系統之間必然存在競爭,但更多的是攜手為全球用戶提供精度更高、更加可靠的定位導航服務,促進世界互聯互通。

  對於有些人提出多個導航系統之間形成“導航戰爭”的説法,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主任西莫內塔迪皮波並不認同。迪皮波對新華社記者説,相比只有一套系統,多種系統的相容共存實際上提高了可靠性,意味著不會出現丟失信號的情況。從技術角度看,這對用戶來説是巨大的優勢。

  迪皮波説,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的一個任務就是幫助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使用衛星數據,使用已有的太空基礎設施,中國的北斗系統是這個構架的“一大支柱”。

  隨著北斗走向全球,這項中國技術在助力聯通方面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肯定和讚賞。

  阿拉伯資訊通信技術組織秘書長穆罕默德本奧馬爾在今年4月的第二屆中阿北斗合作論壇上説,他看好北斗系統在阿拉伯地區交通、精準農業等方面的應用前景,阿拉伯資訊通信技術組織將致力於在阿拉伯國家推廣這一技術,“北斗系統在阿拉伯地區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與格洛納斯論壇”聯合會執行主任弗拉基米爾克利莫夫也曾表示,格洛納斯與北斗兩大衛星導航系統可以相容,協調運作兩個系統有助提升衛星導航信號的品質,提高導航準確性。(參與記者趙菲菲、王子辰、于躍)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