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

2019-05-08 13:02:00
來源:人民論壇
字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洞察中國與世界利益和命運深度交融交匯的大勢,多次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十九大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遵循,這是我們黨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論創新,開啟了新時代我國民族工作的新實踐。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基礎和制度保障

  “中華民族”入憲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憲法保證。2018年憲法第一次將“中華民族”入憲,在“平等團結互助”基礎上將“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特徵首次寫入憲法,從根本法高度肯認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確立了56個民族的憲法地位,反映了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守望相助的共同心願,體現了我國民族工作發展的新成就、新使命和新要求,為國家認同、中華民族認同提供了憲法依據和基礎,為處理好新時代的民族關係、做好新時代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憲法遵循,是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於實施。”以憲法修改為契機,引導各族人民深入學習貫徹憲法,弘揚憲法精神,用法治理念、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保障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堅決依法打擊挑撥民族關係、破壞民族團結的犯罪分子,切實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準,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基礎。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堅實政治保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為維護國家統一、增進中華民族大團結作出了歷史性貢獻。60年的充分實踐證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適合中國民情的根本民族制度。新時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高度契合,各族群眾之間的政治交流和政治聯繫更加通暢、便捷。在民族事務治理過程中引入協商民主機制,通過平等的對話與協商,擴大共識,各族群眾之間的政治互信得到加強,産生一些新的適合我國國情的族際政治整合模式,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促進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程式、議程的完善和創新,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制度保障。

  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了物質基礎。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關心民族地區發展,為新時代民族地區發展提供了空前機遇,黨和國家密集出臺多項政策措施,如《“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列出了財政、投資、金融、産業等9大支援政策,提出了綜合扶貧、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産業振興、文化繁榮發展等37個工程項目。民族地區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實現了民族地區全面快速發展,不斷滿足了各族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共用改革發展成果,夯實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

  新時代仍需不斷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把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積極謀篇佈局,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實踐。

  在宏觀視野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時代的歷史條件需要主動把握時代的主題,從宏觀視野審視,才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要有政治視野。做好民族工作關鍵在黨、關鍵在人。要堅持從政治上把握民族關係、看待民族問題,確保中國共産黨始終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面對難得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更加需要通過加強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新時代民族工作邁上更高水準。

  其次,要有發展視野。進入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然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要著眼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這個總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採取新發展措施,取得新發展實效,不斷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物質、精神、社會、文化、法治基礎,不斷壯大中華民族共同體實力。

  再次,要有世界視野。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 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密切相關,中國夢與世界夢緊密相連。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能夠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聚和鑄牢,兩者相輔互相成,相互促進。要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交融互鑒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惟其如此,才能在大變局時代繼續開拓發展新空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統籌兼顧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統籌兼顧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經驗和科學方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需要我們堅持統籌兼顧,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其中的重大關係。

  首先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自覺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置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局來審視和謀劃,注重發展目標長期性和階段性統一,讓各族群眾在共用小康社會建設成果、增強“五個認同”的基礎上,培養和提升中華民族一家親感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其次要統籌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係,關鍵是統籌好“一”和“多”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證統一”。正是統籌解決好了“一”和“多”的關係,才使我國民族關係得以健康發展,為解決民族問題這一世界性難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再次要統籌兼顧各方,綜合平衡。民族工作千頭萬緒、紛繁複雜,要統籌兼顧好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好民族問題,物質方面的問題要解決好,精神方面的問題也要解決好。”既把發展當成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發揮好中央、發達地區、民族地區三個積極性,確保民族地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又要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爭取人心、增進團結,建設和維護好各族群眾共有的精神家園。

  在創新發展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惟進取也,故日新。”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實現了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在“強起來”的偉大復興路上更要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在理論、制度、實踐方面創新發展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理論創新,不僅要堅定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還要積極回應新時代民族工作、民族問題、民族事務等議題的理論需求,進一步豐富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理論邏輯,更好地完善中國特色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的話語體系。堅持制度創新,在堅定政治制度自信的同時,不斷發展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完善多民族國家建設制度,完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制度設計,使中國民族事務治理制度更加定型、完整。堅持實踐創新,新時代我國民族工作“五個並存”,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任務依然繁重,要創新工作思路,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新發展,實現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推進民族團結宣傳教育人文化、大眾化、實體化,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各民族混居,增強“五個認同”,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確保中華民族在團結奮進中凝聚起磅薄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砥礪前行。

  (作者為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

[責任編輯:張曉靜]